由簧轮枪想到了打火机,朱由检认为这是一个新产业,而且能极大地方便生活。
所以他询问道:
“现在取火用什么?”
“都用什么工具?”
吕祥不明所以,回应道:
“可以用火折子,也可以用火镰。”
想要摸出来展示,却发现自己入宫时没让带――
毕竟他带着火铳入宫,当然要严禁带火。
不过火折子和火镰这两种东西,宫里面也是使用的。
很快,御用监的太监就将它们取来。还有供皇帝御用的火镰,制作颇为精美。
朱由检是不用自己生火的,自然没有用过。见到这么精美的火镰,一时有些惊讶。
在御前司掌印太监宋晋讲解下,朱由检才明白它的用法,指着火镰向吕祥道:
“你说能不能用簧轮火机,制造一种打火机。”
“用它取代火镰,引火更方便些。”
想着自己在后世把玩过的煤油打火机,朱由检把它的结构大致画了出来,让吕祥安排文思院的工匠造。
看着皇帝画出的打火机,吕祥虽然觉得有些复杂,却不认为文思院造不出来。
毕竟文思院的工匠,本职就是为皇帝制造精美器物的,很多人的手艺,都是精妙绝伦。
对于外壳制造,他感觉没有任何问题。内壳和外壳一样用铜制,钻孔的防风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那些乱七八糟的小零件,问题也不算大。
就是火石和下面的弹簧,让他觉得有点困难。想制作这么细的弹簧,那可一点都不容易:
“这个弹簧太细了,而且用铁丝制作,恐怕弹力不够。”
对于这个问题,朱由检道:
“弹簧造不出来就用簧片,只要能把火石顶上去就好。”
“反正它和火石不直接接触,上面还要隔着顶针。”
仔细讲解了一下煤油打火机的原理,在他看来很简单:
主要就是用棉球吸收煤油,和棉芯一起放在内壳里面。
棉芯吸收煤油后,可以被火花引燃,并且被防风墙保护。
需要点火的时候,只需要拨动齿轮和火石磨擦产生火花,就能把棉芯点燃,像油灯一样燃烧。
朱由检指着火镰,向吕祥道:
“你把齿轮和火石,看做火镰的火钢和火石就行了。”
“棉芯可看做火绒,只是下面连着油,像是一盏油灯。”
“如果不容易点燃,可以把火绒塞进去助燃。”
“或者你在内壳外面加个簧轮火机,用铰链连接外壳上盖。打开外壳上盖就能上发条,然后按下扳机出现火花,像簧轮火铳一样点燃棉芯。”
这么一说,不但吕祥,御用监掌印太监宋晋也明白了,笑着道:
“皇爷,小臣觉得御用监也能造出来,不用麻烦文思院。”
这种精巧的玩意儿,御用监也很擅长。
朱由检瞥了他一眼,又看了看有些紧张的吕祥,说道:
“御用监也可以从宫中抽选工匠,组建一个团队造。”
“谁若能造出来,朕会重重有赏!”
这下有了竞争,两人都紧张起来,决定抽出能工巧匠,尽快把打火机造出来。
不过对皇帝说的煤油,吕祥仍是不解,询问道:
“煤油是什么?”
“臣从来没有听说过。”
“难道是用煤制作的油?”
朱由检这才明白吕祥在思考什么,拍了拍自己脑袋,回应道:
“没有煤油就先用灯油,只要能用火花引燃棉芯即可。”
“还有,搜集一些石油,然后蒸馏分馏。”
“根据沸点不同,石油会分馏出很容易挥发、还有可能爆炸的汽油;燃烧稳定的煤油;比较难以引燃的柴油;还有剩下的重油和沥青等物。”
“煤油就是从石油中分馏出来的,它的燃烧稳定、亮度足,不冒黑烟,不结灯花,很适合作为灯油。”
“你们找到这种油后多提炼一些,减少用香油等油脂作灯油。”
油脂这种东西,也是食物的一种。食用的油脂多了,能减少谷物食用。
所以朱由检在被吕祥提醒后,立刻认识到还可以从地下开采石油作灯油,减少油脂消耗。
吕祥想了一会儿,询问道:
“陛下说的石油,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的延境内的石油吗?”
“臣听说延长县有石油井,流出的油可以燃烧,还可以治六畜疥癣。”
“还能用来制墨,印刷研究所中有人用它试制油墨。”
延长油田的大名,朱由检当然听说过。
听到那边已经发现油井,再想到陕西现在受灾,发展石油产业能让更多的人有生路,他当即就下令道:
“让内府监派人去延绥,和当地组建石油公司。”
“尽快分馏出煤油,制作煤油打火机和煤油灯。”
“还有那种易爆的汽油,可以制作燃烧弹,从城墙和热气球上投掷。”
“柴油可以除锈,还可以用来燃烧。重油也可以烧。”
“沥青可以铺路,让太仆寺一起派人,摸索沥青路面。”
从煤油上面发现了一个大产业,朱由检极为激动。
虽然以现在的条件,石油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无法充分利用,但是煤油的提炼,就能撑起这个行业。
而且他还想到了后世烧重油的蒸汽轮机,打算把煤炭、重油等燃料一起用上,尝试制作蒸汽机――
但凡能提高一点效率,能让蒸汽机实用化。大明的工业就有了稳定动力,能发生工业革命。
还有就是炼钢,如今的炼焦技术不成熟,用煤炭冶炼钢铁质量非常差。
但是用木炭的话,又太消耗木材。
遵化铁冶就是因为周围的木材用完,不得不宣布封闭。
如果能用柴油或重油炼钢,就可能重新开起来。
或者在陕西、山西等地寻找铁矿,在那里冶炼钢铁。
想到这里,朱由检又下了命令,除了延长之外,其它地方也要寻找石油,发展石油冶炼。
这一连串行业,还有已经准备铺开的蜂窝煤。让朱由检在内府监成立了能源集团,专门负责煤炭、石油等相关产业。
命令下达之后,内府监掌印王承恩,很快安排人员,准备前往陕西。
此时的陕西那边,已经到处是灾民。
在秋粮绝收之后,去年就已经遭受一次大灾的陕西,普通民户是彻底活不下去了。
若非朝廷下旨把府县转为都司卫所,估计陕西各地,已经流民遍地。
但是即使如此,也仍旧有很多人当流民。
他们大多是不愿被编入卫所、不想加入军民卫的人。
毕竟以前的卫所,里面都是军户。他们的处境比普通民户还要惨,他们可不愿意。
这些人宁愿违抗朝廷的命令逃荒,也不愿老老实实留在原地,按朝廷的命令迁徙。
面对这种情况,早已七月份就得到消息的延绥巡抚朱童蒙,在八月颁布了延绥都护府命令:
所有卫所兵丁全部发动,把逃荒的流民第一批编入卫所迁徙。
延安卫的李三水,就这样被派了出去。
他家是大明立国之初,就迁徙来的军户,也因此日子过得特别苦。早已丧失了土地,在给军官当佃户。
到了如今,李家可谓是穷得叮当响,家里父母和哥哥李大金、李二木都穷死了,如今只有他一个人。
眼看年过三十,还没有讨到媳妇,李三水觉得李家这一代多半就要绝户。这让他有了逃离卫所的想法,想摆脱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
但是身为军户,他一旦逃亡当流民,那就会成逃兵。被抓到后斩了,也没地方说理。
所以他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直到今年绝收。
“粮食一粒都收不到,还要给张百户交租子。”
“不如赶紧逃了,免得被他逼死!”
看着干枯的禾苗,李三水哭了一场,下决心从这里逃离。
但是还没等他收拾好逃荒的行礼,就突然听到一个消息:
今年的租子免了,以前拖欠的也不用交。
所有卫所壮丁,全部编入军队。
只要加入军中,就有饱饭可吃。
李三水本来还不相信这样的好事,担心这是要让自己上战场,但是张百户讲的一席话,打消了他的担心:
“延绥巡抚命令,所有延安府的流民,全部编入延安卫。”
“抓到十户封甲长,抓到百户封保长。”
“都快过来领武器,咱们一起去抓流民!”
指挥着他的家丁,给众人发放兵器。
身为张百户的佃户,李三水知道他向来是无利不起早,而且对上战场怕得要死。
连他都敢拿着武器出发,看来真的是抓流民。
这让他浑浑噩噩之下领了武器,进入延安府中,抓捕逃荒的流民。
和他想象的抓捕过程不一样,抓捕流民的时候,根本没动兵器。
张百户也不知道从找来了粮食,煮了一锅稀粥,就把流民吸引了过来。
然后给流民发放了号牌,这些人就被抓了。
以后要凭借号牌,每日排队领饭。
流民逃荒就是为了饭吃,听到拿着号牌就能领饭,很多人根本没有反抗,就这样编入了卫所。
李三水等军户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吃饱了还不肯老实的人。
好在这样的人不多,李三水还能震慑住,尤其是张百户任命他为甲长,并且嘱咐他从麾下流民中、挑选强壮的做副甲长后。
这些人得了职位,顿时感觉和别人不同了。仗着副甲长的身份作威作福,吃得也比普通流民好一点。
就连李三水,在被张百户分了十户流民、被任命为甲长后,也不再想着逃荒的事情了。
能在麾下领着十户人,每日还有饭吃,干嘛要逃荒去。
不过他不想去,张百户却逼着他去。
在把抓捕的流民分给李三水这样的军户,完成都护府的命令后。张百户彻底轻松了,向前来监护的延绥都护府护军上尉道:
“宋上尉,这些军户都抓了十户流民离开了,俺的地契该发了吧?”
“宋上尉通融一二,尽快把地契发下来。”
宋应看了他一眼,说道:
“张百户可要想好了。”
“拿了卫所的地契,以后你就转为地主,不再是朝廷的世袭百户了。”
“这可是朝廷世官,有转为世爵的机会。”
“到了海外就能开辟爵士领,有方十里的领地。”
张百户脸上堆着笑,向宋应道:
“俺老张没那个本事,没能力去当世爵。”
“这种封爵的事情还是让其他人去做吧,俺只想守住家业。”
求宋应通融,把他占据军户土地的地契发下去。
这次他之所以这么积极,就是因为延绥都护府要清旧账。凡是不配合移民的,都要把非法侵占的土地收回去――
据说关中那边,三边总督孙传庭已经下了狠手。凡是不配合的,都被判了流放。
戒严令下,孙传庭已经完全掌握了陕西的权力。张百户没有能力反抗这样的封疆大吏,为了保住祖上侵占来的土地,只能把家底拿出来,用自家存的粮食,招揽到一千多户流民。
然后把这些流民分给麾下的百户,让这些人踏上了迁徙道路。
可以说,李三水等军户是被他不知不觉间卖了,被他骗去海外。
他们留下来的土地,都被留下来的卫所军官瓜分。
不过怎么瓜分,也是有规矩的。按照朝廷制定的政策,不允许出现千亩以上大地主。
张百户的职位又比较低,相比指挥和千户就是军官中的底层。这让他费尽了力气,也只拿到六百亩的地契。其中还只有一百亩水浇地,其它都是旱地。
按照都护府的提醒,明年多半还是旱灾,他在这些旱地上,只能种草放牧。
也因为此,他不需要那么多佃户。只留下了几户比较亲近的,转为民户给自己当佃户。
这些人也没吃亏,按照皇帝的命令,每户留下来的人家,都从卫所中分到了五十亩土地。
他们大多是留着自家土地没有被军官侵占的,还有就是出钱出粮从卫所购买的――
这次迁移之后,延安卫就会撤销,或者说是并入延安府附郭县转成的延安卫,再无什么区别。
张百户就因此出了些钱粮,让自家的佃户买了土地留下来。
这些地名义上是这些人家的,其实却属于张百户。以后要给张百户还债,相当于是交租子。
张百户甚至还想着,以后把他们的地契转过来。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都护府对地契的保护很严格,直接就冻结了买卖,把这些地当成了永业田。
他的巧取豪夺,一直没有能成功。
甚至,后来他的佃户还打探到朝廷规定的最高利率,在还款利息超过本金一倍后,就能不再归还。
这让张百户只挣了些利钱,却没拿到土地。
一些佃户还和张家翻了脸,让张百户只能自己去种地――
当然,那个时候,张百户已经不是百户,而是所谓的张大户。
身上只留下卸去世袭军职后,皇帝恩赏的公士身份。
再下一代就什么都没有了,和普通地主无异。
这让张家后人,后来颇为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