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对于抱着极大的好奇心。
这部电影集结了冯晓刚、姜闻、陈导明、王志闻、俞菲鸿和徐晶蕾等国内的大导演和大明星,阵容强大。
光是把这帮人凑一块就相当不容易。
首先要有一个好剧本,为他们分配好角色和戏份,给他们发挥的空间,不能太偏向某个人,这几位在其他戏里都是绝对的主角。
其次电影的投资要大,他们的片酬加起来要上千万。
虽然和香江顶尖的明星不能比,但在内地他们拿得是顶级的片酬,如果投资太少,项目根本运作不起来。
最后,要和他们有交情,才能把这帮人聚到一个剧组,完成这部戏。
媒体经常拿和作比较。
从投资规模到运作模式,从武侠题材到演员阵容,非常相似。
这难免让人产生疑问,会不会成为的翻版,冯晓刚是不是在刻意的模仿李桉。
在内地上映时毁誉参半,票房不佳,远没有在欧美受到追捧。
就算后来获得奥斯卡奖,大家兴奋了一阵,重新看待这部片子,可仍然有很多人认为李桉是拍给西方人看的。
那么,这部由国内演职人员打造的是不是符合国内观众的口味呢?
“这个问题我以前说过,是部好片子,李桉导演有自己的想法和表现方式。”冯晓刚解释道,“我呢,也有我的表现方式,肯定和李桉导演不同,至于说符不符合国内观众的口味,要由观众来评价,我个人对这部片子很满意。”
冯晓刚其实不太愿意拿和做比较,他不想被人说成在模仿李桉,所以着重强调两者的区别。
但没办法,大家先入为主,非要这么对比。
他正在一场的宣传活动现场。
好梦公司在大片的宣传上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
两年前,公司宣传的时候,还要借鉴好莱坞的宣传方案,经过和,队伍得到了锻炼。
除了各种广告,导演和演员是宣传的重头戏。
电影没有上映前,剧组到大学里和学生开交流会。
年轻人早已成为票房的主力人群,他们思想活跃,行动能力强,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传播信息。
这种即时互动的传播方式比纸媒和电视快速,影响力越来越大。
电影上映后,剧组到各大城市举行观众见面会,制造话题,掀起观影热潮。
虽然冯晓刚不愿意谈到,但的知名度在哪儿摆着,无法避免,只能面对。
尤其是对于美国的奥斯卡金像奖。
“大家提到奥斯卡,说了很多,我的个人看法,不觉得有什么期望,发生在身上的是奇迹,我们不能期望那样的奇迹重现。”冯晓刚回应道,“我们大家伙努力了一年,付出了心血,有一部好电影给观众看,观众如果喜欢,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好梦公司今年的电影票房成绩都非常好,冯导估计的票房有多高?”有记者提问道。
到了年底,媒体喜欢总结和回顾。
回顾过去一年的电影圈,他们发现好梦公司的几部影片表现的都相当抢眼。
上半年,票房四千万,横扫亚洲电影市场;下半年,的票房也超过四千万,香江票房更是高达五千万港币。
贺岁档的上映一个半月,票房突破一亿八千万,打破国产电影的各项票房纪录。
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好梦公司发力的一年,或者说是好梦年。
是好梦公司今年最后一部上映的大片,按照上映时间来算,应该划到明年,不过媒体愿意把当作今年的压轴大戏。
虽说票房大卖,可在国内观众看来,更像是一部西方电影。
才是地道的国产电影,具有代表性。
“你们只看到票房高的电影,我们也有赔钱的片子,只不过赔钱的片子都没人关注。”冯晓刚如此说道,“电影拍出来就要给观众看,就要说到票房,我和姜闻他们说,咱们这部戏有那么多明星,票房肯定没问题。”
“你们想啊,以他们几位的票房号召力,每个人两千万票房,这就上亿了,这么一算,就有了底气,再说了,不是还有我么?”冯晓刚玩笑道,“我想说的是国产电影还很低迷,我们拍这部片子是想吸引观众回到电影院里来,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希望大家支持。”
这是实话,国产电影在经过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后还没有找准自身的定位。
这几年,贺岁档的低成本喜剧获得了不俗的票房,不过这属于差异化竞争。
用低成本喜剧片和好莱坞大片竞争,而不是用国产大片和好莱坞大片竞争,这就叫做差异化竞争。
看起来似乎国产电影有了起色,实际上是因为在制作大片方面的能力不足,才不得不用差异化抵抗好莱坞大片。
在之前,国内的电影导演有过拍大片的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
他们对大片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大片一定要格调高,气势宏伟,拍出史诗感,结果拍成了大场面的文艺片,观众普遍反映看不懂。
大片不光要追求史诗感,最重要的是具有商业价值。
国内的导演大多拍文艺片起家,放不下架子迎合观众,导致投资打了水漂。
既有大场面,又有大明星,还有商业性,至少让观众能看懂。
冯晓刚负责商业化,姜闻负责艺术性,制作出一部雅俗共赏的国产影片。
“我刚才说这部片子好看,好看在哪儿呢?我们有一个好故事,这么多明星精彩的表演,各地美丽的风光,动听的音乐,片子整体的节奏,好看是各个方面综合在一起达到的效果。”冯晓刚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