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不是袁术 > 三十六 种地就能种成圣贤?

  那天之后,袁树就积极投身到了助农行动之中,身体力行,践行自己致良知的誓言。

  他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成为了这次行动的核心领导,也进一步稳固了他作为整个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

  围绕着助农行动的展开,助农组织也初步成型。

  这个脱胎自马氏弟子门生的团体有着较高的人员素质和理想追求,且基本上是真的愿意相信致良知之学能给他们带来灵魂上的升华,能让他们摆脱迷茫,走向圣贤之路。

  所以,他们斗志昂扬、精神振奋、蓬勃向上。

  袁树在整个助农行动的过程中顺势架构起了最初的学派骨架,以自己为主,卢植为副,十三太保各管一摊的模式将组织给拉了起来。

  袁树和卢植居中指挥,十三太保冲锋陷阵,分别带领队伍下乡,将农具分发给渴求农具已久的老农们,又把耕牛按照人头数目和耕地数目分配给各个村庄,交给有威望的长者分配使用。

  更有甚者,袁树亲自带头,率领组织里的壮劳力们下乡,帮助老农们在寒冷的天气里进行翻土作业,一边给春耕做准备,一边冻死虫卵,防治虫害。

  袁树还特别规定,去干农活儿的时候要自己带吃的,不能吃农民自家准备的,他们的口粮本来就不多,还要撑到秋收的时候,千万不能在这个时候给他们增加负担。

  于是茂陵县诸多自耕农们就傻愣愣的看着那些读书人老爷们穿着粗布短打、扛着农具来给他们帮忙翻土,到了饭点,他们还拿出了自己带的水和干粮吃起来,根本不要农民们的一粥一饭。

  于是老农们也有点绷不住了。

  人家发了善心来帮忙,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等于有救命之恩,现在人家居然还来帮忙干活儿,居然还自带干粮和水,这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

  他们想方设法要给这些大善人们一点回报,拿出自己最拿得出手的东西馈赠给他们,比如一碗粥、一碗热水。

  可这些东西却被他们连忙拒绝,坚决不要。

  并且他们还把袁树教给他们的话告诉了老农们。

  “我们是在践行致良知的学问,做心中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这是走向圣贤的必经之路,是我们自己的修行,不单单是为了你们,所以你们不必为此介怀,我们是各取所需。”

  老农们听不懂这些读书人文绉绉的话语,但是知道这些人真的不要他们的粮食,也不要他们的任何回报,好像只是单纯在做好事。

  但凡谁家劳动力不足、生产效率跟不上,他们就扛着农具冲上去了,结束了就走人,一枚五铢钱都不要他们的,一颗粮食都不吃他们的。

  这世上还有这样的人吗?

  真的存在吗?

  有些老农觉得自己是上了年纪看到了幻觉,但是那翻好的土地和结实耐用的农具告诉他们,这些都是真的。

  有了袁树的以身作则,五百多名最初的追随者们全部在课余时间跟着下乡干农活,一些之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也在这一次次的劳动中亲身体验了农业生产的不易。

  他们对此有了深刻的感悟,在袁树时不时组织的“责善”会议上进行反思,感叹自己之前的狭隘和愚蠢,对自己此前的行为表示后悔,进行自责,然后得到大家的宽慰和袁树的夸赞。

  这种良性的、正向的能量循环给了整个组织里的人以莫大的精神鼓舞、宽慰,让他们越发昂扬向上,精神头一天比一天足,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

  他们真的觉得自己走在了成为圣贤的路上,这条路的尽头,就是青史留名的圣贤之位。

  而他们,也必将改变这个浑浊的人世间,将所有奸佞全部荡平,实现他们的天下为公的最高理想。

  理想所带来的动力,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强悍。

  随着时间流逝,加入到这场行动中的人越来越多,相信致良知真的可以带来正确改变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单单是马氏门生们和外地来的学子们,甚至连马氏弟子、高足,甚至一些外地来的青年、中年学者都为之动容,加入了进来。

  比如此前被袁树偷袭过但是并没有报复袁树的马氏高足陈磊、吴尚、许德三人。

  过去求学时,陈磊与赵俊曾有过一些来往,有一些交情,但是不深。

  在他的印象里,赵俊是一个出身不错,自命清高不凡的人,性格还行,就是有点高傲,喜欢指点江山,动辄就痛骂朝中某些奸佞。

  不过他也觉得赵俊最多就是一个嘴炮,仗着出身还行,家庭富裕,与朝中某些权力人物有所往来,嘴巴不干不净罢了。

  真要让赵俊和那些污浊之物对抗,去做点什么,且不说他敢不敢,他背后的家族估计都要发疯,都会把他死死摁住,不让他乱来。

  作为较早看清楚这个世道的人,陈磊觉得,赵俊这样的人不过是夸夸其谈之辈罢了。

  可是当赵俊与袁树走得越来越近、乃至于最终加入袁树的旗帜之下开始办事的时候,他发现赵俊明显变了许多。

  他不再高谈阔论,不再点评朝中人物,不再那么关心外戚、宦官又干了什么丧尽天良的事情。

  他加入了助农行动,在袁树的率领下深入原野之中,接触到了汉帝国最卑微也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贫困的自耕农。

  如此一来,赵俊在宿舍里最常谈起的事情就不再是外戚宦官了,而成了农民和农务。

  他开始谈论农民生活的困苦,他们的房屋、衣物、食物,他们的生存环境,承担的苛捐杂税,承担的徭役等等。

  他对于农民的生存环境感到十分唏嘘,为自己曾经的一些想法和行为感到很后悔,并且越发的感觉到这些农民很可怜、值得同情。

  后来,他又开始接触农务,开始真正的下地干农活儿,搞得经常身体酸痛,不得不和同住的邓颖两人互相为对方按摩来缓解酸痛。

  陈磊当时看得好笑,嘲笑他们身为读书人却要去操持农业,这不是典型的没苦硬吃吗?

  大汉国最不缺的就是农民,哪里需要你跑去客串农民?

  结果陈磊被赵俊严肃的驳斥了。

  “师兄所言谬矣!学到了东西,就要去运用,如果运用不了,学了也等于没学,吾辈学子学了一肚子的圣贤道理,但是却没有运用起来,那么学了和没学又有什么区别?徒增痛苦罢了!

  学了就要用,用了就要产生效果,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谛,袁君说了,农为国之本,任何一个想要成就圣贤之伟业的学子,都不能不懂农业,知行合一,就要由此开始,这是成就圣贤的根基!”

  陈磊愣了片刻,而后颇为不屑的反驳。

  “种地就能种成圣贤?咱们的袁师弟未免太会说话了,也把圣贤看得太轻了吧?”

  赵俊摇了摇头。

  “种地不能成就圣贤,但是不重视、不懂种地的人,一定无法成为真正的圣贤,试问,一个连国之本都不关注的人,如何能成为国人推崇的圣贤?”

  陈磊张张嘴,想要反驳,却不知道自己从何驳起。

  农为国之本,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是一直以来的政治正确,要说这个是不对的,那肯定不可以。

  可是,这个本,到底本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农为国之本?

  陈磊被这个问题困惑了很久。

  后来的某一日,他在闲逛的时候,愕然发现同为高足的许德出现在了助农组织的仓库边上。

  他手里拿着一卷竹简,正在和几个人一起清点入库的粮食数量。

  看他一丝不苟很是认真的样子,陈磊差点以为许德被夺舍了,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如果说赵俊的转变还能算是有迹可寻,那许德是怎么回事?

  他和许德就住在相邻的宿舍,平日里进出门都能打招呼,虽然不是密友,也算互相了解。

  许德从来都是一个自视甚高的、有自己骄傲的人,且对袁树提出的理论颇为不屑,一点也不认为致良知就能成圣贤。

  不久之前,两人还在一起吐槽袁树的理想、幼稚。

  结果这是怎么回事?

  陈磊立刻上前喊住了许德,问他为什么会在这里,许德见是陈磊,一愣,然后把手上的事情托付给身边的人代为管理一阵,自己走上前来。

  “我……正在从事助农的事情……”

  “许君,你这是?”

  陈磊满脸的不可思议,忙问道:“之前你不还是不相信袁术说的那一套吗?那现在怎么……”

  “之前是之前,现在……”

  许德摸了摸自己的脑袋,笑道:“只能说袁君的那句话是有道理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事情你不上手去做,就真的不知道有没有意义,高谈阔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你……”

  陈磊傻了,握住了许德的手:“他可是害得咱们丢尽体面的人,你不会忘了吧?”

  “我当然没忘。”

  许德摇了摇头:“但是,一事归一事,之前的事情,咱们本身也有错,这不还是你说的吗?所以我觉得,之前的事情,就过去了吧,继续纠结,也没有什么意义。

  至于眼下……我……我是真的觉得很有意义,我也觉得可以尝试下去,反正我们原先的路似乎走不通,既然走不通,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别的道路呢?反正,都是儒家学问,也不算背弃师门吧?”

  陈磊不能理解许德的变化,他只觉得有些时候这个世界比他想象的还要疯狂。

  “许君,袁术他……究竟给你灌了什么迷魂药?”

  “不是什么迷魂药,只是……他带我到田间地头看了看,走了一遭,又和我说了一些心里话。”

  许德露出一丝微笑,缓缓道:“前人的确已经把克己复礼的路走死了,走不下去了,大家也都打心底里不再相信了,死撑着不承认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找寻其他的路。

  陈君,咱们读书,如果说是为了功名利禄,那什么时候才算是个头?圣人教化里哪一项是说了读书为功名的?这不对的,而且,不说成为圣贤,总也不能成为奸佞吧?”

  陈磊感觉自己无法和许德继续深究下去了,他难以抑制自己心中的疑惑,于是便去找了袁树,询问他到底给许德灌了什么迷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