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当转世者遇到穿越众 > 第197章 广播电台

  林文理婉拒的不留情面,沙兰德也不恼,因为那是事实。从他举家来到大金,才没有所谓的吃不惯。

  哪怕是苏家老爷口中的粗茶淡饭,也比在战前的独逸国吃得还要好。沙兰德一度怀疑起,自己前半辈子过得是什么生活。又,所谓的先进国家到底先进在哪里。

  所以拜托学校食堂的大厨准备些饭菜带回家,几乎算是日常了。这也是苏家老爷同意的事情。

  把人千里迢迢聘请来大金,不说其他待遇,吃饱是必须的,还有片瓦遮雨。这两点,就算苏家混得再不如意,也必然满足。

  就是穿的,每年也都会发两套卡其布工装,优点就是耐穿。自家纺织与成衣厂出品,就当作是关照自家人的生意。

  而且这是包含家属的,只是数量减为一套,且不论男女都是发工装,唯独孩子是发学生服。

  可以说人的四大需求食衣住行,前三项都被苏家老爷照顾到了。不敢保证有多好,但总是不缺的;也不光是这帮老外有此待遇,所有苏家集团的员工都是相同的待遇。

  这样优待的集团政策,当然十分受欢迎。特别是那些从外国来到大金的技术工人,或许工资跟他们战前的水平没法儿比,但在这个时代可以衣食无忧,已经比他们家乡的大多数人都要好了。

  可是大金的食物再美味,人都难免怀念家乡味。这也是为什么贝格一家跟其他来自独逸国的家庭,不时会做家乡味的香肠,然后全家一起享用。

  其实认真说,不是独逸国的料理不好吃,只是单调。就好像家里的家常菜,不外乎炒菜,或是煎鱼、卤肉。

  因为这些料理最容易做,顶多换菜、鱼、肉的种类。没有谁的妈真的那么闲,天天弄功夫菜,动不动就整一桌满汉全席的。

  林文理当然不至于嫌弃独逸国的料理。要是真有谁拿这些家乡菜出来宴客,难不成要批评判对方嘛。

  今天之所以没答应沙兰德的邀请,只是不想打扰人家的家族聚餐而已。

  沙兰德贝格也了解这点。对贝格一家,甚至是其他独逸家庭来说,家族聚餐是一件很认真且很重要的事情。毕竟离乡背井,能毫无保留倚靠的,也唯有家人而已。

  既然人家等着准时下班,林文理也就没有继续留在教师办公室惹人厌。他巡视了技校各处,那些带着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的老师们。

  确认大家都没问题后,就出发前往今天最后一个目的地,广播电台。

  媒体的重要性对一个经历过未来的人来说,其重视程度绝对不在话下。报纸这玩意儿早就有了,林文理要拼倒这些传统报社,岂不是太简单。

  人才靠挖角的就有,经营理念任由苏家老爷决定,重要的是经营的’方法’。把后世狗仔队那一套拿出来,没有什么新闻是挖不出来的。这年头的新闻记者还太善良。

  但是苏家老爷的产业扩张策略,就是不去碰别人已经做稳的领域,避免砸人饭碗,坏了人家的买卖。

  可见苏涣很清楚,只要是林文理参与的事情,没多少人可以与之争锋。也就在种地上,苏家还能表现一些优越感。

  ……其实林文理不是不会,只是插手的时机还没到。而且苏家老爷找上自己,钢铁厂才是重点。其余制造工厂可说是看在就业人口的份上,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要是这时跑去搞他家的农业基本盘,就算没抓狂,恐怕也会落一个不务正业的名声。

  总之有苏家老爷捏着最终决策大权,林文理还想掌握媒体渠道的话,只能选择报纸以外的载体。

  然而广播电台可不是什么新兴事物。在很多地方,这已经可以算是民众生活娱乐与新闻传播的标配了。

  只是在原本电力不足的汉津市,当然没人能做广播电台。而这玩意儿的覆盖范围有限,至少潭州市的电台,就算信号可以送到汉津市这边来,恐怕也是杂音居多。

  而国人又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性格。在没有稳定电力来源前,谁敢投资广播电台这玩意儿呀。

  就是有办法让有限的电力确保电台运作,也要外界同样有电力使用收音机才行呀。这可真不是搞起一座电波发射塔能解决的事情。

  除非有人可以确定发电厂的启用时程,才能够配合该时程,建立起必要设备,好在第一时间放送广播信号。

  毫无疑问,林文理作为规划者与建造者,确认配合时程是很容易的。尽管建造电厂占用了大部分人力,但搞个广播电台又用不了多少人,很容易安排。

  而收音机的生产更是早早就安排上。生产出来的商品,直接往集团内部单位送,根本不怕滞销问题。

  至于说苏家外的人,就没办法做到跟林文理一样的事情吗。就算没办法搞工业化的收音机生产,搞一座广播电台也不是什么难事。

  归根究底,哪怕汉津市的各家头脸人物没在嘴上唱衰核电厂项目,他们内心却也不是那么有信心的。

  毕竟汉津核能发电厂是开世界之先。很多人不一定理解外人所谓核能发电不可行的说法,只是认为别人没做成的技术,自家怎么可能做得到。

  所以对广播电台项目眼红的人,也不敢轻率投资。要是之后缺电,重金买下的设备闲置事小,被人嘲笑事大。

  这才让林文理有空子可以钻。否则近几年的项目,那个不是刚现端倪,就有人想插手或竞争。

  只是那些人的筹备速度,没林文理这个一切有办法自产自销的人来得快。每每还来不及插手或做其他打算,苏家的生意就上轨道了。

  这时想做什么都来不及了。除非可以接受大量投资了,还是跟在苏家后面吃残羹的结果。

  就像老是跟苏家打对台的赵家,在苏家意向初现的时候,就想自己也搞个皮革厂。

  因为自家牲口多,要是能把厂建起来,卖皮革给苏家需要的产业,而不是单纯把动物皮卖给苏家处理,还能赚上更多的钱。就算不卖苏家,工业化的皮革制品,也有大把销路。

  所以赵家坚持办厂。然后又不想让苏家赚钱,所以办厂用的设备全从国外采买。

  从跟外国联系购买设备,到建厂、招人一系列工作完成。当自家的皮革厂能出产时,一切都来不及了。

  除了苏家的皮革厂已经顺利运转,收购与销售也都上轨道外;又因为光靠自家的动物皮毛数量,不足以支持工厂满载运行,所以得要向外采买动物皮。

  然而先行一步的苏家,已经把邻近地区的动物皮毛抢购一空,甚至还用合约预定了未来几年的量。慢了一步的赵家这时才想要竞争,就是开高价也不好使。

  况且赵家在办厂的过程中,也有人偷偷将产出卖给苏家,赚现银。这样的动作当然瞒不了什么人,毕竟自家皮革厂还没建好,赵家也需要靠这样的动作周转一些现银来使。

  虽然在自家厂建好后,这种事情就没了。但想维持工厂运作的话,就得从更远的地方采买动物皮毛。

  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距离等于成本。距离愈远,成本愈高。

  而苏家内部的皮革需求,就有自己的皮革厂可以满足,不用买赵家的。甚至邻近的需求,也被苏家多出来的产能给包圆了。所以赵家的皮革想卖,只能卖到更远的地方。

  总而言之,赵家办的这个皮革厂虽然没赔钱,还小有赚头,但跟预期相比的差距太大。导致这整件事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个笑话,更是警示。

  警告外人,别以为看到苏家的生意能占便宜,就想去抢生意。

  要分一杯羹可以,总有些边边角角的生意可以做。但想抢主业的话,要有撞到头破血流的觉悟。

  其实不是没有人想要循正规途径,和苏家,和林文理合作。但就是那个信任的问题,让所有合作商谈的进展都旷日废时,林文理干脆自己搞,根本不想等人。

  所以一来二去,广播电台这种重要媒体管道,就被林文理第一时间搞起来了。其他人想插手都来不及,也没信心插手就是了。

  既然有电力了,相关设备又早早就准备好,林文理没理由不来看看,期望广播可以准时放送。

  林文理也没打算多占频道,现在虽然已有录音技术,但更多还是得靠时段主持人发挥,尤其是现场即兴表演。

  按后世的标准,培养一个合格的电台主持人有多难。以超过十五秒沉默就能算演出事故的条件,可不是单纯找一个健谈的人就能上的。

  所幸这个时代本就有合适的表演艺术家,只要让他们转换跑道就好,不愁找不到人。

  像是说书先生、唱荆州梆子的。这年头的大金,还没有如后世的相声演出者,甚至专门靠耍嘴皮子逗乐听众的也没有。因为要上台的人,都得有这样的基本功。

  所以林文理要找人,当然是从这些族群中找合适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