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万两,这笔钱真是不少啊!”
处理户部事务的常参会议上,朱由检感叹道。
袁世振送来的这笔银子,解了封赏功臣的燃眉之急。而且让枢密院那边,有了打造新式火器的本钱。
这让朱由检感觉到,自己没有认错人。很是高兴的他,当即道:
“汉初三杰,萧何第一,是因为他为汉高祖解决了钱粮。”
“袁世振对这次战事同样有功,封他为世袭爵士,允许在海外开辟领地。”
“希望他再接再砺,把整个南方的盐税收上来。”
这个封赏,让毕自严等户部大臣,同样与有荣焉。
因为这是整个户部的荣耀,代表着他们也可能靠着解决财政问题,被皇帝赐予爵位。
韩爌心里面就更是舒服了,因为他现在掌管的财经委,负责的就是钱粮税收事宜。皇帝提到萧何,可不就是在说他。
如果能平定建虏之乱,将来封赏功臣时,他一定在前几位。
这让他试着向皇帝举荐道:
“陛下,袁世振的纲法既然成功。”
“臣以为可把他调来朝廷,掌管盐政总署。”
“盐业集团开办不顺,不如全部实行纲法。”
这让朱由检皱起眉头,刚刚的好心情坏了一大半。
盐业集团为何开办不顺利,是什么原因韩爌还不知道吗?
这让他目光如刀,盯着韩爌看了起来。
一时间,文华殿内欢快的氛围,很快变得凛冽。
很多臣子都不知道,皇帝为何说变脸就变脸。
户部尚书毕自严,是知道其中原因的。
因为盐业集团开办的阻力,就是山西商人。
尤其是张四维出身的张家、王崇古出身的王家,两家一个把持长芦、一个把持河东,家资数十百万计。
他们面对朝廷开办的盐业集团,自然是想法抵制。盐业公司经营权的拍卖,也是非常不顺利。
韩爌是张四维的女婿,他提出在全国推行纲法,显然包藏私心。
朱由检也是这么认为的,在他凛冽的目光下,韩爌感觉很是不自在。
己巳年对建虏的作战,朝廷虽然没有完全取得胜利,却一扫之前的颓势,和建虏变得有来有回。
这让皇帝的威望,明显又提高很多。就连他这个首辅,也承受不住皇帝的凝视。
这让他急忙解释道:
“朝廷钱粮匮乏,臣以为当解决财政困难为先。”
“纲法在南方推行顺利,北方也定然能成。”
“如果将纲法推行到全国,臣以为每年至少能获得二百万两盐税。”
“相比之前的一百一十万,可谓提高近倍。”
这是他提出推行纲法的原因,认为自己确实是为了朝廷收入考虑。
朱由检听到韩爌的这番话,几乎忍不住击掌赞叹了。如果他是个不知内情的皇帝,真会被韩爌的说法打动,全面推行纲法。
但是知道清朝实行纲法利弊的他,当然不肯完全推行后患无穷的纲法,他向韩爌问道:
“之前盐课最高时,一年收入多少?”
“实行纲法之后,相比于它如何?”
韩爌没有回答,毕自严代他回道:
“万历初年的时候,盐课最高能达到二百万。”
“其中一百万解运户部,价值五十万的实物解运军镇,二十二万解运军卫,存留二十八万。”
“后来盐法大坏,逐渐降低到一百二十多万,去年只有一百一十万而已。”
“若是严格按照旧制,也能收入二百万。”
这就是说,实行纲法,实际并不会为朝廷增加收入,只是征收的时候,能够更有效率。
之所以会有这个变化,是因为袁世振推行纲法时,承诺了所谓的“占窝”:
只要盐商在纲册上留名,就能“永永百年,据为窝本”。
这个办法显然有利于大盐商,他们只需要和盐政衙门打好关系,就能占据窝本,把家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为了能让名字一直留在纲册上,他们在缴纳盐课时也轻易不敢拖欠,避免丢失窝本。
对于盐课的征收来说,目前来看是一个大好事。
但从长远来看,却锁死了盐业的上限、固定了盐业的格局。
即使将来人口增加、吃盐的人变多,那些盐商也不会主动多缴一分银。整个盐业也不会发生什么大改变,一直被某些盐商家族占据。
这也是实行纲法的清朝,盐商豪富天下知名的原因。
如果不是袁世振之前曾在两淮推行纲法,朝廷也急需要钱财。朱由检根本不想实行这个办法,固定盐业格局。
他更希望的,是用盐业集团推行食盐专卖,用盐业销售公司占窝、获得一地的专卖权。
相比纲法的变化,就是从盐商个人在纲册上留名、变成盐业公司在纲册上留名。
盐业公司的成员,不局限于一个家族。而且盐业公司的股票,由盐业集团占据一半。另一半才会向商人招股,由符合资格的人参与。
未来,盐业公司的股票还会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允许一部分流通,让股东和公众监督盐业公司收益。
这个办法,同样能保证朝廷的盐课收入,哪个公司敢偷税漏税,那就取消专营权。
而且在股东和公众的监督下,盐业集团还能靠掌握的一半股份,获取一半食盐销售利润。食盐销售多少也会受到监督,以后随着人口增加、有提高的余地。
将来食品加工、医疗、化工等行业需要用的盐,朝廷也能通过增设专门公司征收到盐税。
并且盐业集团还能靠掌握的一半股份,加强对盐业的掌控,避免某些盐商乱来,影响社会安稳。
知道其中利弊的毕自严等户部官员,都对此极为支持。但是推行的时候,却遇到了大问题。
张家、王家这些把持北方盐业的家族,显然不甘心以后只掌握一个地方的盐业公司、甚至只成为股东之一。
他们和搀和盐业的勋贵外戚等势力联合,想出各种办法抵制盐业公司。让盐业公司股份的拍卖,执行时非常不顺利。
韩爌打算在北方推行纲法的提议,户部官员也不赞同,因为这明显有利于张家、王家等大家族,却对盐政总署不利。
韩爌还欲辩解,却知道因为自己和张家的亲戚关系,让他说什么都是错。只能沉默以对,任由户部官员发挥。
朱由检在毕自严出面之后,赞许地对他点了点头,继续道:
“大明每年消耗的食盐有多少?”
“按照朝廷规定的税率,一年应该征到多少盐税?”
毕自严对此回道:
“大明当前有五千一百多万口……”
朱由检打断他道:
“按一亿口算!”
“陕西移民已经表明了,大明实际人口,是统计的两倍多。”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毕自严也不好再拿着五千多万口计算了,按照皇帝的要求,重新计算道:
“按一亿人口估算,每人每年大约需要十斤盐,一亿人就是十亿斤。”
“各地盐课不一,两淮盐引价格最高,引价是五钱,一引斤。”
“山东的盐引价格最低,引价是一钱五分,一引0斤。”
“长芦稍高一些,引价是二钱,一引同样是0斤。”
这么复杂的税制,让朱由检忍不住皱眉,说道:
“旧制0斤,按新制应该是00斤左右吧?”
毕自严算了一下,说道:
“按新制是二百零三斤半左右,包索重量大约是三斤半,实际的盐是二百斤。”
这让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
“那就以这个为标准,一引盐定为00斤,加上包索0.斤。允许向上浮动一斤半作为误差,不得向下浮动。”
“盐课直接包含在盐引里,引价统一定为二钱,包含二百斤食盐,那就是一斤盐一厘税。”
“这样每年消耗十亿斤盐,朝廷能收到的盐税就有一百万两银子。”
这个数字,让户部的官员一阵波动。因为这相比于之前的二百万两盐课,直接减少了一半。
有督理边饷职责的户部左侍郎李长庚,忍不住就提建议道:
“臣以为若要统一盐税,二百斤盐引的价格当定为四钱,一斤盐收二厘税。”
“这样十亿斤盐,就能收二百万两税银。”
这让群臣一阵侧目,因为这种话传出去,是要被人骂的。
毕竟京城的盐税以前是一斤一厘,现在加到一斤二厘,很可能被人戳脊梁骨。
没看皇帝之前,都要按当前京城的税率给定税。
李长庚顶着众人的目光,却是老神在在。因为皇帝之前说过,就算不用开中法了,盐税也要用于边镇。
在专督军饷侍郎撤销后,他这个户部左侍郎,负责筹饷工作。如果军饷不及时,他可是会挨板子。
盐税对军饷如此重要,让他不得不想方设法增加盐税。免得将来军饷不足时,皇帝拿他问罪。
朱由检对李长庚这个提议,暗暗点头赞许。他之前其实也想提高盐税,只是不方便说而已。
如今李长庚开了这个头,他问首辅韩爌道:
“韩首辅觉得如何?”
“李侍郎的提议,可有可取之处?”
韩爌张了张嘴,意识到皇帝明显是让他附和,承担加税的骂名。
他内心是不愿如此,但是因为之前皇帝和户部官员对他有私心的怀疑,他知道自己必须表态,苦涩道:
“统一盐税势在必行,臣以为盐引价格,当定为四钱为宜。”
“为防止民间盐价飞涨,臣以为当开办盐业公司。”
显然他已经明白过来,皇帝是给他挖了个坑,让他跳在里面。
如果不开办盐业集团下属的盐业公司,那么盐引涨价后,盐商会以此为由,把盐价提高一厘不止。
到时候天下人都会骂他这个首辅,怪他胡乱加税。
只有开设盐业集团控股的盐业公司,才能更好地控制盐价,避免盐价暴涨民间生怨气。
朱由检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对韩爌重新有了信任。
想到之前盐业公司股份发行不顺利的事情,他说道:
“盐业公司的股份既然卖不出去,那就干脆赏给功臣。”
“户部盐政总署制定个办法,一定要在北方推行盐业专卖,由各地盐业销售公司获得经营权,每个区域有两三家公司竞争。”
“现在食盐的成本,大概是一引二钱左右,也就是一斤一厘,加上两厘盐税就是三厘。”
“所以食盐的最低定价,就是一斤三厘银子,各食盐公司不得恶意竞争,以低于成本价销售。”
三厘银子价值三文钱多一点,京城的盐价通常是五到十文。这是因为京城距离长芦盐场比较近,运费便宜的原因。
为了防止盐商在盐税增加后胡乱涨价,朱由检道:
“食盐是重要民生物资,和粮食行业一样,实行最高出售价限制。”
“各地盐价不得超过一斤一分银子,按铜钱就是十二文。”
“超过这个价格,地方官员有权监察,并且向盐业集团申请,暂停当地的盐业公司经营权。”
“附近区域的盐业公司,也可在得到授权后,获得该区域的临时经营权。调动食盐平抑盐价,避免盐价太高影响小民生计。”
这个政策,引起了殿中官员一阵热议。
三厘到一分的价格,可以说把盐价限定得死死的,以后盐商的收益,将会极为有限。
韩爌有些担心地道:
“京城距离长芦盐场近,尚可这么定价。”
“但是交通不便的地方,一分盐价就实在太低了。”
“若是遇到洪涝等灾害导致商路困难,甚至可能亏本。”
“还有一些地方官员,会设卡收取盐税。”
这种明显为盐商说话的言论,让朱由检暗暗皱眉。但是地方收税的问题,他也不能不管。
所以在考虑之后,朱由检道:
“盐引以后统一由盐政衙门发放,作为纳税和买卖、运输的凭证。”
“拥有这个凭证的,地方不得再私自征收盐税,不得阻拦运输和贩卖。”
“盐引的数量,以后也由盐政衙门派官吏在盐场发,直接在批发食盐时加上盐引价格,在统一规格的盐包上附带盐引。”
“原则上盐引数量不再限制,生产多少食盐,就发多少盐引。”
“盐场批发食盐的价格,包含盐引之后也不得超过五厘。”
“若是两倍以上成本的售价还会亏本,那就说明有些人不适合做生意。”本章完
:..cc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