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415章 枢密院机构和编制

  看到了火帽枪研制的可能性,朱由检迫不及待,在武英殿召开枢密大臣会议。

  这次会议,有袁可立等枢密院官员参加,还有施凤来、徐光启等有枢密大臣加衔的朝堂大臣。

  兵科给事中因为要审核有关军事的诏书和命令,所以同样与会。

  朱由检首先关注了枢密院成立的进展,尤其是各部组建。

  得知参谋部已经成立作战司,由杨嗣昌率领制定作战方案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夸赞了袁可立几句:

  “枢密院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作战。”

  “作战司是重中之重,所有机构组建都要以利于作战为中心。”

  再次强调作战司的重要性,确定它枢密院第一司的地位。

  这个司的司长,现在是副总参谋长兼任,以后也成了惯例。

  除了作战司外,参谋部最重要的是通信司。

  作为主管军令的机构,通信司对参谋部至关重要。军事命令下发,都要经过通信司。它的下属机构,有机要厅、通信管理厅、通信兵训练厅、档案室,以及通信研究所等。

  朱由检原本打算把这个机构放在锦衣卫负责的情报部,但是被兼任总参谋长的袁可立争了过去。

  考虑到参谋部对通信的依赖,朱由检同意了这一点。打算让通信司负责正常军令,情报部负责秘密通信。

  除此之外还有职方司,是从兵部职方司转来的。相比原本的职责小了一些,主要负责舆图和军制。

  它的职责,可以看做编制司,确定各地军队的编制和防区。

  朱由检命职方司为各地军队确定番号,规定所有的营级以上编制,在原本名称之外,都要有数字番号:

  “《周礼》曰: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未来的大明军队,要按军师旅编制。”

  “军以一位数字编号,师以两位数字编号,旅以三位数字编号,后面再加一位数字,代表所辖的营。”

  “例如东江镇第一旅番号是331旅;它下面的第一营,番号就是3311营。”

  “以此类推,给所有营级以上军队编号。”

  “以主将姓氏称呼的营号,以后不准再用。”

  “枢密院以后要给各军授旗,不要因为主将改动就用新旗帜。”

  “下达军令的时候,也要以番号称之。”

  这是在军中淡化主将的影响力,枢密院官员以文官为主,自然十分赞同。

  袁可立又询问道:

  “若以边镇为师,军又如何设置?”

  朱由检对此早有考虑,回应道:

  “军非常设编制,只在大战时设置。”

  “平时还是以镇为最高编制,镇可以看做是权限更大、独立镇守一方的师。”

  “如今辽东在和建虏大战,辽东一带的兵马,可编为辽东方面军,撤销辽东镇编制。”

  “原辽东镇的宁远、锦州、塔山等总兵,麾下兵马可编为师。”

  “山海关和东江的兵马,仍旧独立设镇。镇的自主权力更大,平时独立管辖,只在大战时服从辽东方面军指挥。”

  这下群臣听明白了,皇帝这是在镇这一级之上,增设军级编制。

  军下面直属的兵马被称为师,外面独立镇守一方的则称为镇。两者级别一样,都由总兵统率。

  师和镇下面都设旅级编制,由副总兵转任的旅将管辖。

  旅下面设置的营,就是基本作战单位――

  这也是现在的枢密院,有可能管辖到的最低一级编制。

  李邦华负责京营整训,询问道:

  “边军如此,京营又如何如何编制?”

  “三大营和下属的参将营、游击营、佐击营等小营,应该如何改动?”

  朱由检这一年多早就摸清了京营的编制,回应道:

  “京营可称京军、禁军,以第一方面军称之,麾下番号以1开头。”

  “三大营看作师级编制,五军营、神枢营、神机营这三个旧称呼可以保留,正式番号为11师、12师、13师。”

  “三大营总兵和副总兵直接统率的兵马,可以编制为旅,最高统兵一万人。”

  “参将营仍是统兵六千,游击营和佐击营统兵三千,作为三大营直辖的独立营。”

  “李卿整训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营按甲乙两等区分。战力强的编为甲等营,营长可提升为参将甚至更高。战力弱的编为乙等营,营长由佐击将军、游击将军担任。”

  “明年西南兵马奏凯献俘后,朕会举行一次校阅,确定甲等营、乙等营。”

  对京营的整训,朱由检非常慎重。避免胡乱改动,造成人心不稳。

  所以他对京营的编制基本没有大动,只是加上数字番号。延续原有的办法,对京营进行整训。

  这样虽然不能让京营脱胎换骨,战力至少不会降。避免大改编制,短期内战力丧失。

  李邦华听到之后,心中已经有了底。知道皇帝暂时没有按巡捕营那样对京营大改的想法,只是让他整训。

  袁可立这时又询问道:

  “边军和京军如此,地方卫所又如何编制?”

  “还有各地督抚的标营,应该要如何编?”

  朱由检对此早有全盘考虑,回应道:

  “依朕之见,卫所体系和边防体系要明确。”

  “如今九边各镇,基本是总兵镇守、副总兵协守,还有分守、守备。”

  “这是总兵镇守体系,是边军常用的编制。”

  “卫所则早已成为兵源,指挥、千户这样的卫所军官,才能在镇守体系当把总。”

  “以后朕就明确,卫所主要是提供兵源,兼有守卫地方责任。”

  “卫所的军官、军士、军户需要服役的,编入地方防卫军。”

  “防卫军和边军一样,按总兵镇守体系任命官职,以后统称为边防军,由边防部训练管理。”

  说着,他转向兵部右侍郎秦士文,任命道:

  “边防部部长,由兵部右侍郎秦士文署理,加从二品枢密同佥衔。”

  “下设训练司、步兵司、骑兵司、炮兵司、车兵司、工兵司等机构,负责各兵种训练管理。”

  然后又向一众枢密大臣道:

  “以后地方都司,要和兵备道等护军机构合并,统一称为都护司,或者都护使司。”

  “都护使和布政使、按察使级别相同,统一定为正三品。”

  “卫所由都护司管辖,下设卫所厅、兵备厅等机构。”

  “原都司和兵备道的官吏,改为都护司官吏。”

  “地方卫所由都护司管理,从卫所选拔的防卫军,由兵备道、守备区协同将领管理。”

  “督抚下属的标营,按边防军管理。”

  “下属旅或者营,由旅将、参将统率。”

  这个决定说出,朝堂上的枢密院官员,都是一阵兴奋。

  都司的职权虽然早就被架空了,但它到底是地方三司之一,还有对卫所的管辖权。

  如今皇帝把都司和兵备道合并,代表着文官的势力,彻底深入卫所。原本在都司任职的武官,根本没能力和和他们争权力。

  这件事情,在皇帝设立涿鹿守备区时他们就有预感。这也是很多文官,赞同设立枢密院的原因。

  从此以后,枢密院和地方都护司,就彻底取代了原本的五军都督府和地方都司体系。文官在经过不懈的努力后,终于把权力渗透到大明的方方面面。

  朱由检知道这个后果,但他更是清楚,如果不把都司和兵备道合并,都司就是个空架子。

  还不如设立都护司,把实权重新抓回来。

  这样武将至少能够进入都护司,在地方军事上有一点说话的权力。

  同时也收拢了卫所管辖权,让那些世袭军官,不能肆无忌惮地欺压军户。

  都护司设立之后,可以利用其掌握的军事权力和布政司、按察司重建平衡,这是当前大明地方权力演变的必然。

  朱由检之前把一些兵备道改为护军都尉,就是为成立都护司做准备。

  这样都护司任职的文官,会有文职军官身份。把他们和其他文官区分开,不完全是铁板一块。

  枢密院收到这个大礼包后,都是非常兴奋。袁可立还有些冷静,询问道:

  “都护司和都护府有什么区别,还请陛下指示?”

  朱由检向他回应道:

  “内地由三司管辖的省份,称为都护司。”

  “边疆军管的地方,则称为都护府。可以独立开府,设立政务署、廷尉署、卫尉署这三署,治军的同时治民。”

  “都护司以都护使为主官,都护府则以武将总兵为首。”

  “如果设立相当于巡抚的护军使,则以护军使为首。”

  这点文官都很满意,因为现在所有的都护府,基本都设立了护军使。

  他们下定决心,以后要多设护军使,不能让都护府以武将为首。

  至此,文职军官的晋升体系也完全确定,可以从守备区的护军校尉,升为兵备道的护军都尉,再升为都护司的都护使,再升为边疆都护府护军使。

  都护使因为通常加正三品上轻车都尉勋级,又被称为上都护。

  管辖都护府的护军使,又被称为大都护。

  到了护军使这一级,地位就相当于巡抚,可以转任地方督抚,也可以转任朝廷侍郎和枢密院部长等官职。

  可以说所有文职军官,都有了明确的上升阶梯。

  这也是朱由检的用意,尽量把文职军官作为一个独立体系。以后他们会代替武将,和其他文官文武分立。

  这些确定之后,朱由检看着这些枢密大臣的兴奋神色,担心他们贪功冒进,提醒道:

  “地方都护司的设置,一定不要着急。”

  “先做好涿鹿区的改制,再推广到北直隶其它地域。”

  “兵部设立总务司,下设直隶厅,管辖北直隶境内卫所,要规划好北直隶境内的兵备道和守备区。”

  “北直隶的防卫军,直接由枢密院边防部训练。在得到朕的许可后,由参谋部调遣。”

  “北直隶改制完成后,再于陕西、山西、山东等地试行。”

  “都护司下属的机构,也要认真考虑。”

  李邦华听到这点,立刻道:

  “臣奉陛下之命,在京营设立护军司,下属司务厅、职官厅、后勤厅、装备厅、训练厅等机构。”

  “如今枢密院设参谋部、后勤部、装备部等部,臣请予以改变。”

  这是他早就想提出来的,想和枢密院各部门对接。

  朱由检因为这些机构在锦衣卫南司房运转良好,之前也没想到这个问题。如今听李邦华提出,才发觉打仗的军队和锦衣卫不一样。

  李邦华和其他枢密大臣讨论后,打算把训练厅改为作训厅,负责作战和训练,向上对接参谋部和边防部。

  朱由检觉得这样护军司的权力就太大了,在侵夺武将的统兵作战权力,所以把作训厅独立出来,单独设立了参谋司。以参谋长为主官,受统兵武将领导,下设作战、训练、通信、侦察等机构。

  职官厅则仍旧由护军管辖,负责低级军官和军士选拔,对接的是兵部。

  后勤厅对接后勤部,装备厅则因为军械采购和保养被划归后勤部,被降级为军械处,成为后勤厅下属机构。

  对于这点,朱由检明确道:

  “后勤部设财务司、军需司、军械司、营造司、运输司、卫生司等机构。”

  “军械采购保养,归后勤部负责。”

  “装备部负责军械研发和生产,不设地方装备机构。”

  “装备部成立大明装备集团,在地方设立公司和工坊,负责装备生产。”

  “军械研究院改为装备研究院,负责装备研发。”

  “装备部设立装备计划司、通用装备司、兵种装备司等机构,负责装备规划和标准制定。”

  这是他汲取后世的教训,所设置的机构。

  后世总装备部成立后,地方和军中装备部随之成立。但是它们没有装备研发和装备生产能力,负责的仅仅是装备保障。装备保障需要的各种物资,又和后勤部职责分不开。

  所以有些地方就把装备部和后勤部合并,称为联勤部。直到军改之后,正式合并为保障部。

  有鉴于此,朱由检在之前设立后勤部时,就把军械采购和保养划归了后勤部。

  如今更明确地方和军中不设装备部,只在后勤机构下面,设立军械机构。

  兵部左侍郎闵梦得,被任命为后勤部长,加从二品枢密同佥衔。

  装备部的部长,毫无疑问由原本的专督军械侍郎毕懋康转任。

  朱由检给毕懋康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按“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要求,组织已经定型服役的重型火铳和轻型火铳生产,研制改变打火机构的簧轮火铳和燧发火铳。

  同时要对硝化纤维、硝酸汞、硝化甘油等硝化物进行预研,摸索新的火药和火帽、底火等击发装置。

  最终探索的目标,是他画出的金属定装弹:

  以撞针击发底火,点燃弹壳内的火药,推动弹头发射。

  可以说,这才是朱由检的最终目的,研制金属定装弹,提高发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