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413章 陕西救灾

  陕西,孙传庭看着各地传来的消息,时而面露喜色、时而皱眉不已。

  今年陕西大旱,自五月来一直没有下雨,各地的粮食几乎绝收,到处都是灾民。

  幸而皇帝早已预知到这一切,同意了他提出的军管提议。让陕西各处虽有小乱,却没有发生波及全省的大乱子。

  尤其是延绥一带,被皇帝力主迁走五万户,救灾压力大大减轻,留下的几乎都是有余粮的富户。

  平凉一带,因为韩藩迁移,带走了很多人不说,还留下了粮食、房屋和土地。

  这里是三边总督驻地,在他的亲自主持下,同样比较稳定,甚至吸纳了一些宁夏的灾民。

  可以说,陕西北部这几个地方,在朝廷的移民政策下,很快趋于稳定。留下来的人生活水平,甚至比以前还要好了一些。

  孙传庭需要注意的,已经不是救灾。反而是汉民迁走后,会不会引来外族觊觎。

  好在当今皇帝登极后,一直和草原诸部交好,甚至和亲纳妃。而且班禅喇嘛的招募,也让草原上一些想打仗的部落迁去乌斯藏,减轻了大明的边防压力。

  为此,孙传庭还特意传讯甘肃护军使,让他一定要听从朝廷命令,放开道路允许草原部落迁徙。

  这样多管齐下,陕西竟然没有发生大乱,让孙传庭很是松了一口气。

  不过关中的形势,却让他很是忧心。陕北是因为饥荒太严重,民众连作乱的力气都没有,不是饿死就是被朝廷派遣军户组织起来迁徙。

  关中则因为更加富庶、多少有些余粮,以致盗匪丛生。有很多小股盗匪,四处劫掠民众。

  孙传庭现在的主要任务,竟然就是剿匪。

  这让他佩服皇帝先见之明的同时,不免有些埋怨――

  如果像他之前的提议,在整个陕西成立都护府,关中这边的局势,应该更好一些。

  幸亏他在年初的武道大会后,招安了不少强人做县尉。各县的乡兵在他们带领下,勉强还有秩序。

  三省剿匪提督杨肇基、陕西抚标副总兵祖大寿,麾下的兵马也很强。在去年底和今年初清剿了一些积年老匪后,没有让关中出现大盗匪。

  但是这样一直乱下去也不是事,孙传庭打算按西北镇抚使袁枢的建议,仿照京城去年对盗匪的严打,在冬季严厉打击盗匪。

  转着这个念头,孙传庭召集在西安的陕西戡乱救灾委员会委员,举行剿匪会议。

  袁枢作为委员之一,首先介绍了京城锦衣卫去年的严打经验,提议按京城去年的政策,对盗匪严厉打击。

  三省剿匪提督杨肇基道:

  “京城和陕西有不同。”

  “京城那边是城市,只要拉网排查,盗匪就无所遁形。”

  “但是陕西这边的地方要大得多,而且多有山林。”

  “想要拉网排查,需要的人力太多,而且有些民众,自己就是盗匪。”

  这是最难的地方,也是陕西的盗匪难以剿灭的原因。

  旱灾之下缺粮严重,有些村庄甚至整个村子都是盗匪。

  他们不抢劫就活不下去,只能冒着风险去劫掠。

  杨肇基剿匪的时候遇到了很多这种情况,让他深刻感受到,今年和去年剿匪的不同。

  如果说去年的积年老匪他能毫不犹豫下手的话,今年这些没饭吃的盗匪,他都不知道怎么处置。

  毕竟这些人的罪行,说起来也就是偷抢。如果处置太严厉,会把很多人逼反。

  他的搭当杨鹤更是极力认同招抚,说道:

  “以我之见,还是应该赈济。”

  “只要民众有饭吃,谁愿意去做盗匪?”

  “孙制台,不如我们再联名上奏,请求朝廷赈灾?”

  孙承宗闻言摇头,说道:

  “朝廷今年也没有余力了!”

  “陛下把金花银都拿出来用于移民,宫里的开支是减了又减。”

  “更何况,即使有粮食,千里迢迢运到陕西,最多也只能留下两三成。”

  “朝廷对于这边,实在无力赈济!”

  众人听着这些,顿时默然无语。

  他们也认为当今皇帝是个好皇帝,把宫里用的金花银都用于移民救灾。

  任凭什么时候遇到这样的皇帝,都必须要夸一声明君。

  但是今年陕西的旱灾实在太严重,金花银用于移民和发放陕西文武官员的俸禄后,已经所剩无几。

  关中这边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实在变不出粮食来。

  陕西巡抚沈自彰道:

  “若说赈灾,最适合的莫过于以工代赈,朝廷今年在京畿一带就是如此赈灾。”

  “按照陛下的预测,陕西今后十几年,仍旧还有旱灾。”

  “最适合的莫过于修渠,预防以后的旱灾。”

  孙传庭认同地道:

  “孙某也认为要修渠,所以向陛下请求把沈兄派过来。”

  “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召集灾民修渠、以工代赈的粮食,应该从哪里来?”

  众人讨论一番,有的说从富户那里募捐,有的说从河南等地调集。

  最终袁枢说道:

  “陛下已认同制台的迁移秦藩提议,京城诸王府也准备了很多宅院。”

  “现在迁移的条件已具备,就是冬天迁徙,会在路上受难。”

  秦藩迁徙的事情,是孙传庭早就向皇帝请求的。皇帝也答应了,让他做好准备。

  只是这件事干系甚大,秦藩也不像韩藩那样,有主动迁徙的意愿。

  所以孙传庭之前一直是准备,却并没有下手。而是先清理卫所军屯,先从那捞了一笔。

  如今眼看撑不下去,才召开这次会议,打算对秦藩下手,用秦藩积累的钱粮赈济灾民。

  袁枢提出之后,杨肇基、杨鹤、沈自彰等人讨论一番,很快通过了这个提议。

  他们对秦藩都没有多少好感,在皇帝已经同意的情况下,自然不会阻拦这件事。

  只是天气的事情也得考虑,皇帝连冬天的移民都停了,他们自然不能在大冬天逼迫秦藩迁徙。

  那样如果闹出人命,他们这些大员,会被责难非议。

  最终,在商议之后,陕西戡乱救灾委员会决定征收秦藩存储的粮食,要求他们明年开春以后迁徙。

  决议传到秦王府,当今秦王朱谊漶,顿时气得冒烟。

  对朝政不太敏感的他,此时才察觉到皇帝在京城赐给他五百亩土地,是为了让他把秦王府迁过去。

  以后秦藩就要像韩藩那样,要向海外迁徙。

  这让贪恋西安繁华的他如何愿意,大叫着向送达命令的袁枢道:

  “孙传庭呢,让他给我过来!”

  “寡人就留在秦王府,看他敢不敢强迁!”

  袁枢神色不动,取出一份旨意,向秦王道:

  “这是陛下的旨意,早就允许秦藩迁移海外。”

  “这是世子代表大王在京城同意的事情,若是大王不信,可去京城询问。”

  秦王朱谊漶听到这番话后,心中更是气极。他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那个只知享乐的儿子,竟然愿意迁往海外。

  这让他气得大叫道:

  “寡人才是当今秦王,那个逆子说的什么都不算。”

  “不管你们怎么说,寡人就留在秦王府里。”

  袁枢听他这么说,神色稍微动了动,说道:

  “这么说,大王愿意把王位让给世子,以后在西安养老?”

  “陛下对这点倒是有过指示,说秦王年高德劭,可以留秦王府养老。”

  “以后陕西的秦王府,也仍属于秦藩。”

  秦王朱谊漶听到这番话,心中一片冰凉。他是万万没想到,当今皇帝竟然会这么狠。

  如果他不愿意移藩的话,王位就会由世子承袭,以后他会被拘禁在秦王府,再也无法出去。

  他想说这样做没有先例,但是看着袁枢冰冷的神色,怀疑自己若坚持的话,有可能被这些陕西的官员安个罪名,发往凤阳高墙拘禁。

  这让他心中着实害怕,指着袁枢骂了几声,最终接受了移藩旨意。

  在袁枢要求他提供粮食时,也没有敢拒绝。把秦藩积累的粮食取出,用于赈济灾民。

  有了秦王府提供的粮食后,孙传庭、沈自彰等人绸缪的以工代赈,终于开始实施。之前由沈自彰和宋应星等人规划的水利工程,迅速开始修建。

  这让关中的盗匪迅速减少,大部分民众选择去工地上混饭吃。那些劫掠成性不愿悔改的,则迎来杨肇基、祖大寿等人的重点打击。

  这些人被抓获之后,有人命的被明正典刑,剩下的则派去工地,负责危险地段。

  这让修渠的工程顺利许多,也减少了民众损失。

  宋应星在这种情况下,终于离开关中,前往延绥一带――

  他是作为皇帝指派给徐光启的代表,来陕西考察农田水利的。

  因为对水利工程很精通,被沈自彰留下来规划水渠,建造筒车等灌溉工具。

  如今陕西的修渠工程终于展开,不需要他再规划,他也因此腾出手来,奉皇帝的命令,去延安考察炼油,尝试用重油冶炼。

  宋应星抵达延安的时候,这边炼油的工匠,已经按皇帝的提点,用蒸馏法从石油中分离出多种油料。并且在试验之后,确定了皇帝所说的煤油等品种。

  看着用煤油制作的油灯,宋应星发现这种油果然很适合点灯,燃烧的亮度非常足,而且火焰稳定、不冒黑烟、不结灯花,也没有明显异味。这让他很是感叹道:

  “沈梦溪说得不错,此物果然会大行于世。”

  “有了煤油以后,人们点灯就不需要消耗膏脂菜油了。”

  “我会向陛下建议,在延安多开采石油。”

  用煤油点灯的越多,用动物油和植物油的就越少,这些油脂以后能用于食物,而非白白烧掉。

  宋应星肯定了这些工匠的工作,又提点他们去四川寻找开采井盐的工匠,开采埋藏在深处的石油。

  甚至还提到了四川的火井,认为可以在开采石油时,利用地下冒出的天然气,用于原油蒸馏。

  大明的石油工业,也因此吸收了井盐技术,掌握了深达千米的钻井技术,用于开采原油。

  提出各种建议之后,宋应星没有忘记自己的目的。那就是按皇帝的吩咐,摸索重油炼铁。

  陕北这个地方,是没有什么好铁矿的,距离最近的铁冶所,在山西交城一带。

  所以宋应星带了分馏出来的重油、柴油等品类,运往山西交城。

  交城属于太原府,也在陕北通往太原的驿道上。宋应星一路沿着驿道而行,发现虽然朝廷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已经结束,但是仍然有很多灾民,在沿着驿道逃荒。

  路上的驿站也在救济,指点这些灾民前往沧州。还有一些官员,负责维持秩序。

  非常巧合的是,他遇到了自己的哥哥宋应,如今正在奉张梦鲸的命令考察驿道,和太仆寺官员一起规划延沧公路。

  按照皇帝的命令,延沧公路要尽量裁弯取直,缩短灾民的迁徙路程,方便运输粮食。

  因此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一些原本不通路的地方,开辟出新的通道。

  这件事太仆寺最为热切,因为京津公路的效益,如今非常显著。太仆寺收取的养路费,那是节节攀升。

  延沧公路上灾民迁徙虽然不收费,但他们需要在修路时做工。而且公路上有商人运送货物时,太仆寺同样能收取费用。

  现在,太仆寺就准备把这条公路,修成陕西、山西、北直隶三省的大通道。

  得知宋应星要去交城试验重油炼铁后,太仆寺官员高兴地道:

  “炼铁好啊!”

  “最好能炼出适合制造混凝土的钢筋。”

  “水泥混凝土可结实了,用来修路最好!”

  “你们多炼些钢铁,我们太仆寺能全包。”

  公路修建一开始,对建材的需求量很大。

  太仆寺在掌握水泥的用法后,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用水泥铺装路面,而是按皇帝的提点,摸索竹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

  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钢筋混凝土最好用。只是钢铁的价格比较高,产量也供不上。

  所以他们迫切地需要更多钢铁,用于铺装路面。甚至按皇帝说的,修建钢筋混凝土桥。

  宋应星听到这些官员所言,对自己此行的任务,又多了些信心。

  用重油冶炼的钢铁,即使达不到火铳所用的优质钢材要求,至少也能够用于制作混凝土。这样他的任务,就不会完全无功。

  当然,他更期待的,还是用重油冶炼出优质钢材。这样就能够造出更多的火铳,用于平定建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