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低品级的官员取代吏员,是朱由检早已确定的策略。他想用这些流官,改变地方权力被胥吏和大族把持的情况。
不仅教职要改为品官,朱由检还打算在县级增设法官,和府里的推官一样,负责司法监察工作。
卫尉署在县级也要有官员,负责地方治安和军事工作。
正好孙传庭上了一封奏疏,朱由检命司礼监秉笔太监高时明取出,在朝堂上宣读。
这封奏疏,是孙传庭为了安排陕西武道大会的优胜人员而上的。
鉴于如今的陕西盗匪遍地、匪患多发,孙传庭建议在陕西增设官吏,负责捕盗工作。
正好朱由检推动朝廷把吏员和八九品官员的任命权限下放,在陕西试点,由布政司、按察司四品以上官员推举,吏政厅负责人提交给吏部。
教谕再怎么说也是文官,而且有很多教职出身的名臣。这些教职被定为品官,他们勉强能接受。县尉却实打实地就是武官,让他们很看不惯。不愿把地方的权力,和他们看不起的武人分享。
“所以朕前些日子把八九品官员任命权力下放,增加低品级官员。”
这是地方治理制度的一大改变,比朝堂上官员之前担心的事情还可怕。许多不愿改变的官员,顿时纷纷劝谏,劝皇帝收回此议。
“朝廷举行朝会集议,县里面的官员,也要至少每月集议一次,商议县中事务。并且由教谕做记录,呈报给上级观看。”
“如果执行得好,再向其它地方推广。”
“难道你们这些高坐在朝堂上的官员,比他还了解地方情况吗?”
这下很多举人顿时不争论了,知道增设县官的提议是否能通过,才是关系到他们所有人的大问题。
把这件事情定下后,朱由检结束了朝会。回去就唤来京报的负责人和编辑人员,让他们按自己的指示写稿件:
他们的理由多种多样,说得最多的就是天下纷乱,应该以稳定为要。不能在这个时候,擅动县级官员。
这代表着重制礼乐就是由他负责,而且要在他的弟子手中,一点一点推进。
所以大明的士子,大部分是只通一经,对其它四经不怎么了解。会试阅卷也要分房,每一经有多少房、拥有多少录取名额,都要在考试前确定。
尤其是陕西那边的赋税在去年就被皇帝给免了,如今增设官员,从哪里掏出钱来。
朱由检深知这些事情,没想过设立县尉的事情能被轻易通过。所以他把这件事,和教职提升为品官一起提出。
这个人前两天被他安排绘制《清明上河图》,朱由检当然要提供支持,让他的名气更大点。这样后世的子孙想卖书画的时候,也能更值点钱。
下第举人乞求教职的事情,嘉靖年间就出现了。万历二十三年会试后,甚至出现了七百多名下第举人乞恩就教的场面。
朝堂上的大臣听到皇帝不仅要把教谕提升为品官,还要增设县尉,反对的人一下多了起来。
把自己的规划全盘托出,朱由检道:
“今后县里面的事务,知县掌握全局,县丞辅佐知县,法官负责刑名,主簿负责钱粮,县尉负责治安,教谕负责教化。”
所以综合考虑之后,朱由检点了董其昌为明书科主考官,让他主持这一科,确定各种规范。
知县纵然拥有全局事务处理权,但是在具体的事情上,要和其他分管的官员商议。这样就降低了知县胡作非为的可能性,让地方权力分配更合理。
“考什么、怎么考,都由先生决断。”
“要为重制礼乐,选拔些合适的人才。”
至于刘宗周主持的明经科,准备起来要简单些。因为大明的科举内容,就是四书五经。只是四书是必修课、五经是选修课,在乡试和会试中,士子需要选择一经作为本经。乡试的五经魁称呼,就是由此而来。
二十七日一早,已经渐渐有了读报习惯的京城人,便看到了头版头条的增设恩科,以及旁边的增设县级官员消息。
“发生那样的事,知县就不合格,要对其予以训戒,甚至降职罢官。”
这让他的心情,如何能够高兴?他所丢失的机缘,远远不是一个主考官那么简单。
“万不能出现知县和幕僚私下决定事务,其他官员却丝毫不知的情况。”
即使孙传庭和袁枢在奏疏中提出,让朝廷派遣武进士担任县尉也一样。在他们看来所谓的武进士,也是属于武人。
这是朱由检想到的方法,打算用京城士子的舆论,倒逼朝堂上的大臣,接受县级官制改革――
如今孙传庭便和袁枢一起提议,在陕西增设巡检司。并且在各县增设县尉,作为卫尉署的下级。
“我们就不配享受陛下的恩典?”
不过这些都是开胃菜,很快便又人发现,增加县官和增设恩科的关系。如果不增加县官,恩科出身的人,还有机会当官吗?
皇帝扩招这么多,怎么安排得来?
例如这一次的会试,就被分为易经六房、诗经六房、尚书四房、春秋和礼记各两房。一共有二十房,二十名阅卷的同考官。每一房录取二十人,共四百名进士。
“府里既有推官,县里也要有法官,像城区廷尉署一样,负责司法审判和监察事务。”
“三个官员负责一县事务的情况,已经不符合大明需要。”
即使对他来说,担任大明首次明书科的主考官,也是一大荣誉。这不仅是名声上的事情,还代表着这一科明书科的士子,都要认他为座师。
董其昌就是知道其中利害,才会喜不自胜。他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临到老来,还能主持科举。
那些陕西武道大会的优胜者、不够资格去京城参加武道大会的,孙传庭认为可以在训练后任命为县尉、巡检,带领衙役捕快,抓捕地方盗匪。
然后他转向刘宗周,说道:
“明经科的事情,就由刘先生主持。”
而且上面还提到,要赐予一些非进士的举人出身,让他们有当官的资格。
朱由检听着他们不断提出困难,就是不愿帮自己解决问题。对这些朝堂上的官员,有些不太满意。
在前一段时间制定省级会推条例后,朱由检认识到大明的官员能够接受集议制度下放。所以决定把大事集议的传统,向县里面拓展――
那些副榜举人不愿担任的教职,一些下第举人可是趋之若鹜。毕竟由教职当官,也是入仕的途径。著名的海瑞海刚峰,就是以举人身份担任教谕,成为一代名臣。
但是朱由检既然已经提出,就不会半途而废。用孙传庭的奏疏反驳道:
“增加县官的事情,是陕西巡抚提出的。”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是大明第一次举行明书科,明书科考试的标准,都要由他决定。什么样的字能够取用,要听他的安排――
这让看到报纸的举人,顿时喜出望外。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皇帝录用六百进士还不够,还打算增设恩科,再招收二百进士。
“怎么能只让这些人参加呢?”
“典史作为吏员之长,允许列席会议,向其他吏员传达。”
朱由检对这个提议极为赞赏,让高时明把奏疏中增设县尉的提议,大声朗读出来。
这些都是成例,明经科刚刚设立,显然不可能改变。这次明经科考试,显然要仿照进士科。以后竞争激烈了,才有可能把五经内容融合,要求参加的士子五经皆通。
“这六位官员,就是县里事务的决定者。县中大小事务、吏员升降、财政收支,都要由六人做决断。”
“然后在这篇文章的旁边,要写上增设县级官员的讨论。把朝廷有意增设县官的事情,告诉所有士子。”
“二十七日的头版,要定为朝廷增设恩科,把朕登极加恩,多录用人才的事情写出来。”
这种方法比一下子在全国铺开稳重点,但是仍旧有很多风险。
以后县里的事务,就由知县全权决断改为集体领导。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职权,分割知县的权力。
这些举人的年龄大,多少有点名气。有他们出头驳斥,再加上祖上三代白身的举人附和。双方斗了个旗鼓相当,谁也不肯服谁。
并且把法官的设立,同样提了出来:
“知县掌一县之政,不能把精力耽搁在刑名事务上。”
“知县仅在其余官员争论不出高下时,拥有最终决定权。”
而且更妙的是,董其昌今年已经七十四岁了。即使名气再大、弟子再多,也不可能在朝堂上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年前通过的七十岁以上一次起复一年的决定,也能让朱由检很轻易地把他拿下来。
这些人大多是地头蛇,在地方有些影响力。对绿林中的事情,比一般官员更了解。有这些人带头,陕西匪患不说彻底平定,至少能暂时稳定下来。
一些多年不第、想要谋个官位的举人,对此议论纷纷,想要让朝廷收回成命,把恩科的范围拓展到所有举人。
所谓“破家县令,灭门府尹”,指的就是他们。
知县俗称百里侯,又被称为老父母,他们在地方的权力,可谓大得无边。
刘宗周突然得到这个任命,心中十分喜悦。
这样他在大明书法界的影响力,会得到一个跃升。后世明书科的士子,都要学他的字帖。
唯有大学士张瑞图,心中很是黯然。因为他同样是书法名家,有资格主持明书科。皇帝之前也让他专注图书和文字事宜,负责这些事情。以他大学士的身份,主持科举更适合点。
孙传庭由此提出,可以在陕西增设巡检,在县里增设县尉,专门负责捕盗。
巡检、副巡检的品级,则被定为从九品,属于正式官员。
重制礼乐这样的大事,需要很多的人手。皇帝把明经科交给他,让他怎能不喜?
然后是明书科的主考官,朱由检点了董其昌负责。
所以皇帝设立恩科,让京城的举人大为夸赞。他们唯一不满意的,就是恩科的参加资格有限制,只能由一部分人参加,把很多人排除在外:
这是报纸发行后,第一次发挥舆论上的影响力,用舆论影响政治,影响朝堂决策。
“要让京城来参加会试的举子知道,他们得到出身后,有官位等着他们。”
朱由检要限制他们的权力,就想到了集体领导制。而且大明也有集议的传统,能够接受这种事。
大明各地的巡检司,负责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之事,在各府州县关津要害处设立,率领徭役弓兵警备不虞。
但是皇帝宁愿用吏部右侍郎董其昌,也不愿他担任主考官。显然代表着他在皇帝心中已经没有丝毫地位,只等着找个时机拿下来。
但是他同样知道这件事情阻力大,也没有想过一次朝会就把这件事情定下来,说道:
“这件事关系重大,下个月举行廷议讨论。”
虽然被授予的官职只是正九品,但是对很多下第举人来说,已经求之不得――
“到时是否通过,由诸位卿家决断!”
朱由检正是知道这个情况,所以才任命他担任明书科主考官。毕竟他这段时间可让董其昌写了不少字,而且还让他绘画,董其昌名气大了,这些都会升值。
但是那些年老的举人,对此就不太乐意了。他们这么大的年龄还来参加会试,明显是对做官有期盼。纷纷驳斥那些举人不够尊老,竟然想抢夺他们的机会。
让吏部选个好日子,在中军都督府举行廷议。
董其昌的书法造诣在大明首屈一指,他担任明书科主考官,群臣自然服气。
“这件事情,朕打算应孙传庭所请,在陕西那边试行。”
“以后三法司官员,就主要从推官、法官中选择。明法科的士子,主要担任三法司职务。”
朱由检对此非常重视,对稿件优中选优,亲自修改定下来。
他完全能用自己的书法为范本,规定书法越接近他的人,越能拿到好名次。
如果他们不愿意增加县级官员,京城聚集的举子,会把他们喷得连家门都出不去。
毕竟皇帝把恩科的名字称为明经科和明书科,明显是打算不止设一次。如今年轻的举人只要未来年过四十,就有参加的机会。
但是如果县级官员不增设,那么朝廷需要的官员,数量就很有限。未来即使开恩科,也不会录用多少人。
所以京城的举子,在这点上是同仇敌忾,他们纷纷认为,应该增设县官,分割知县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