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245章 大狱廷鞫

  十二月十九日,常朝。

  在朱由检的许可下,有关阉党的案子,正式举行廷鞫。

  按照锦衣卫的提议,这次廷鞫的参与者,有九卿、六科、锦衣卫。其余参加常朝的臣子,则是在旁观看。

  廷鞫是在朝廷审问罪犯,魏良卿、侯国兴、李永贞、田尔耕、许显纯等阉党罪犯,都被带了过来。

  九卿之一的大理寺卿张九德,代表大理寺宣读案卷,并按左右少卿的审判,提出处置意见。

  那些被定罪的人,自然大声喊冤。就连魏良卿都说了一番话,为自己的罪名辩解:

  “吾生长田舍之间,能够耕地就很满足了,何知富贵?”

  “只因为我是魏忠贤的侄子,便被人今日称功、明日颂德,因此得了封拜。”

  “是称功颂德者以富贵逼我,我何罪也?”

  这番话听得群臣大怒,大理寺左少卿姚士慎道:

  “肃宁伯、肃宁侯、宁国公之位,是有人逼你接受吗?”

  “你若只愿意在家乡耕地,为何不早早回乡?”

  一时间,东林党臣子纷纷喝骂。和魏良卿有往来的阉党中人,也随着附和。生怕魏良卿再说出什么事情,牵联到他们身上。

  这件事朱由检早有预料,所以他在对魏忠贤许诺时,也直说魏良卿保不住。这个人和朝堂上很多官员有交往,他若不死,朝堂上很多人不安。

  所以魏良卿的处置,很快就被定下。以“伪冒三封”为由,判处他为死罪。

  侯国兴是奉圣夫人客氏的儿子,险些被封爵位,被以“同谋逆孽”,同样判了死罪。

  两人都是首逆同谋,仅次于魏忠贤、客氏这两个首逆,罪名很快确定。

  同样被定为首逆同谋的,还有之前的秉笔太监李永贞,此人是魏忠贤心腹,参与了很多案件,同样被定死罪。

  和魏忠贤一起自缢的李朝钦、已经自杀的崔呈秀,同样被定为首逆同谋。另有萧惟中、刘诏两人,涉及擅自调兵等机密,没有让他们发言,直接就被定罪。

  这些人都定了死罪后,朝堂众人都觉得大快人心,没有人提出异议。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开始产生争议了:

  “李永贞心腹刘若愚,以刀笔谋害他人,当定为首逆同谋。”

  刘若愚被朱由检重用,已经被升为内官监掌印太监,怎么可能定死罪?

  他和李实的案子,是锦衣卫故意安排的,为的就是打断朝堂上定罪的气势、方便给后面的人减罪。

  有朱由检支持,刘若愚又提前有准备,辩解一番之后,便被朱由检定为“查无实据”。又以刘若愚检举有功,升为秉笔太监。

  这番处置,让许多臣子心中一沉,意识到有些不妙。刘若愚在他们的参劾下不但没有定罪,反而还被升官,成为内相之一。

  这代表着,皇帝对大理寺的审判决定,并不完全认同。许多人也隐隐明白了,举行廷鞫的用意:

  『这是要推翻一些案件的审判结果啊,不知道陛下要保哪些人?』

  猜到了皇帝的用意,很多和阉党有关联的臣子,暗暗放下了心。

  他们不怕皇帝追究阉党责任,但是怕波及太广,会牵连到自己。

  如今皇帝想把一些人保下来,那就再好不过,他们这些只是有牵连的人,自然能够保全。

  他们这个想法,东林党自然不同意,姚士慎道:

  “陛下,周起元、高攀龙等人被逮杀,是苏杭织造太监李实诬告,李永贞、刘若愚刀笔。”

  “此三人罪在不赦,万万不可放过。”

  这三人涉及七君子案件,在东林党看来罪大恶极。而且七君子之死影响很大,朱由检这个皇帝也难包庇。否则就会被士人非议,引起士人离心。

  不过,朱由检敢给刘若愚脱罪,自然是有证据的。

  刘若愚在他示意下,辩解道:

  “参劾周起元、高攀龙等人之事,是逆贤遣人向李实索空印奏本。”

  “那份空印本是李永贞填的,和小臣实无关联。”

  “陛下可命人取来奏疏,此事一看便知。”

  群臣听得一惊,没想到还有这个隐情。

  朱由检则是大怒,没想到还有人敢用空印,当即便下令道:

  “取奏疏来,朕和诸位臣工一起查看。”

  很快,奏疏原本便被送来。

  朱由检和阁臣、九卿一起细看,发现墨迹盖在朱印上,果然是先用印,然后再写的字。

  而且这个字迹,也是李永贞所写,和刘若愚的不同。

  对此大发雷霆,朱由检沉着脸道:

  “太祖因为空印之事,惩处众多官员。”

  “难道现在的人都忘了吗?”

  “李永贞擅用空印奏本,罪加一等处置。”

  “让李实上殿说说,他用印的奏本,怎么被李永贞得到的?”

  李实是前任苏杭织造太监,朱由检惩处魏忠贤后,便派王国泰接替这个职位,后来又撤销此职,改为内府监织造工坊。

  李实因为被罢免,又涉及到阉党,被命押解进京,已经在前几日过来。锦衣卫就是得知了这个消息,所以设下此计。想要用李实的案子,打击东林党气焰。

  刘若愚也因为要彻底脱罪,选择配合他们。

  如今,李实上殿之后,立刻就辩解道:

  “天启五年十二月,魏逆差心腹李天祥等到杭州,勒令臣上疏参劾周起元等。臣不胜惊愕,坚执不允。”

  “未几,魏逆又派遣差役到杭州,向臣的司房黄自新索取空印奏本,而且担心他泄露,把他处死。”

  “臣后来阅邸报,才看到见参劾周起元的奏疏,是臣的名字。臣不觉魂魄惊飞,寝食俱废。”

  “周起元等人之事,其实与臣无涉,恳请陛下圣断!”

  这番辩解,听得朝堂上众臣议论纷纷,实在没想到七君子的案件,还有这番内情。

  七君子之案的起因,是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以“欺君蔑旨”的罪名,向皇帝控告周起元、周宗建、缪昌期、高攀龙、李应升、黄尊素、周顺昌七人。也因为此,李实一直被认为是七君子之狱的元凶,帮凶是当时的应天巡抚毛一鹭。

  但是按李实的说法,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是他的空印白疏被魏忠贤派人强夺,李永贞在上面书写,构陷了七君子的罪名。

  这就推翻了众人以前的印象,让很多人将信将疑。

  殿中群臣,大多是这件事的亲历者,提出很多疑问。许多人怀疑李实在胡说,想为自己脱罪。

  不过李实提前得到锦衣卫告知,又有空印奏本为证。群臣无法否认这件事,自然没法把他的说法推翻。

  再加上李实说的各种细节,也符合已知事实。

  所以在回复了那些疑问后,群臣已倾向于李实和此案无关,刑部尚书苏茂相道:

  “奏疏是空印白疏为实,字迹也确是李永贞的。”

  “臣以为当让李永贞上殿,再次审问此人。”

  朱由检点头应允,让人把刚刚定罪的李永贞,再次押送上来。

  李永贞同样被锦衣卫打过招呼,再加上他已经被定了死罪,再多个罪名也不算什么。反而是如果不听锦衣卫的招呼,临死前还要受罪。所以他很光棍地承认了这件事,承认是魏忠贤给他的空印白疏,自己后来写上的。把李实、刘若愚两人,都从中摘了出来。

  至此,空印的事情大白。李实、刘若愚两人,也从七君子案摘了出来。东林党追凶的气势,顿时为之一滞。

  他们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个场面,又提出李实曾参与建祠。但是建祠的事情称不上是逆案主犯,朱由检只是把李实定为第五等,罚没他的家产。

  就这样,在定下几个首逆同谋的死罪后,终于有阉党从死罪脱身,没有继续问斩。

  这让很多人感觉到,风向已经变化,接下来继续定死罪,没有那么容易。

  不出他们所料,接下来的第三等附逆官员,被大理寺以交结近侍为名,定为死罪。朱由检看了之后,却说道:

  “除了刘志选、梁梦环动摇中宫罪该万死之外,其余人的案情并未确定。”

  “为防出现李实的事情,把没罪的人误杀了,朕以为这些人能不杀就不杀,暂时遣戍为先。”

  这是他举行这次廷鞫的目的,想要把田尔耕、许显纯等定在第三等的人,定为流放海外。

  这个处置,显然让东林党官员不满意,姚士慎道:

  “虽然有些案情未明,但是审清楚的案件,应该按律处置。”

  “薛贞和张体乾诬杀刘铎,应判死刑偿命。”

  这是刘铎案的元凶,还有很多其他涉案的人。只杀这两个人已经轻判,实在无法再减。

  而且,以命偿命,是朱由检之前确定第三等的方针,他这时候反悔,就是推翻以前定下的阉党处置方针,实在很不应该。

  所以,把第三等的死刑降为遣戍这件事,无法在朝堂上通过。九卿、六科诸臣,大多不同意这件事。

  朱由检也不想随便推翻以前的方针,不想被人说自己朝令夕改。所以他只能放下把第三等附逆罪行整体轻判的想法,把这些人一个一个审问,看看谁能减罪。

  薛贞、张体乾这些证据确凿的,同样判了死罪。

  但是对孙如冽因为在京城首先建生祠被定为第三等、潘汝祯这个首先建生祠的被定为第四等,他就无法认同了。

  让群臣继续商议,看看该定什么罪。

  因为建祠的事情牵连太多,群臣大多认同皇帝对建祠主犯的罚没财产处置。唯有首先建祠的人,被定为逆案主犯追究。

  不过这两个逆案主犯,群臣大多也不愿定死罪。经过商议之后,他们大多认为孙如冽应该和潘汝祯定为第四等,降低一等罪名。

  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这四个和崔呈秀一起名列五虎的官员,除了倪文焕因为涉嫌七君子案,仍旧被定为第三等外,其余三人都被定为第四等。

  五虎尚且如此,五彪自然要定得更轻了。虽然有些东林党的官员坚持认为他们用酷刑杀人应该偿命,但是却还有许多官员认为他们是被魏忠贤隔绝内外蒙蔽。虽然犯下错误,却罪不至死。

  锦衣卫对此出力极多,受他们影响的官员,大多是这个态度。

  其余和阉党有关联的官员,在看到锦衣卫的态度后,担心反对的话可能会被锦衣卫把自己以前和阉党交往的事情揭露出来,所以他们也大多附和锦衣卫的态度,认为五彪应定为第四等。

  尤其是朱由检取出魏忠贤的认罪文书,把很多罪名都让魏忠贤承担后。这些人更有了理由,认为应该以这份认罪文书结案,以免阉党的案子牵连太广,群臣心中不安。

  在这个心态下,廷鞫的结果,最终如朱由检所愿,五彪被减为第四等,以交结近侍次等的罪名,定为减等充军。

  对此很是满意,又为了安抚要求严惩的人,朱由检又下令道:

  “这些第四等附逆官员对魏忠贤谋逆之事虽然不知,却到底参与逆案。”

  “充军要流放海外卫所,以后遇赦不赦。”

  “今后非有特旨,不得返回中原。”

  这个处置,相比普通的充军流放,自然更重一等。在边疆充军还能活些年份,甚至有可能遇赦起复。

  流放到海外不毛之地,在大部分人看来就活不了多久了。

  而且皇帝还明说了遇赦不赦、没有特旨就不能返回中原,更代表着这些人不可能起复,阉党不可能回来。

  如此一来,这些人的政治生命,可以说已经完结。甚至受的苦头,比直接处死还多些。

  这让很多人感到满意,不再继续纠缠。

  对此情景,朱由检也松了一口气,知道这件事终于过去了。

  他最担心的,就是东林党一直揪着这件事不放,非要杀这些人不可,导致阉党和东林党的纷争更加白热化,谁都无法后退。

  好在现在朝堂上的东林党大多是温和派,和阉党仇怨深重的还没有来到京城。趁着这时候把案子定下来,不至于太过激烈。

  如果杨涟、左光斗、黄尊素等人的亲人到来,以兄弟、妻子的名义,要求惩治那些害死他们的人,这件事就不好办了。

  所以,十二月二十三日,魏良卿、侯国兴等人伏诛后,朱由检当即下令,把田尔耕、许显纯等人遣戍,立刻送往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