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42章 奸臣贰臣扎堆

  这次太常卿的推举,同样不同以往。

  除了少卿和正卿一样被朱由检纳入部推外,推举人的资格,也被朱由检限定在正三品承政使以上――

  也就是说,不仅是六部尚书侍郎,相关机构的官员如果有正三品承政使或以上加衔,也可以参加部推。

  如果没有承政使加衔,即使是六部侍郎,也不能参加部推。

  如今的六部侍郎因为之前大多有尚书加衔的原因,几乎都有承政使以上加衔,自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但是如果以后廷推出的侍郎人选让朱由检不满意,那就不一定有承政使加衔了。

  群臣这时还没有注意这一点,他们更在意的,是各寺正卿有可能获得正三品承政使加衔,获得六部侍郎的地位――

  各寺正卿的重要性,又提升了一截。

  尤其是太常寺、太仆寺这两个正三品寺卿,几乎可以当做侍郎看待。

  太仆寺卿就是秦士文在署理,他还署理兵部右侍郎职务,可以说就是侍郎。

  太常寺卿的规格,同样不能低于他。

  都是正三品衙门,而且太常寺还排在前面,寺卿的规格自然不能低于太仆寺。

  同时,因为詹事府被朱由检明确为内廷衙门,原本用来供翰林院迁转的正三品詹事、正四品少詹事等官职,要由其它衙门承担。

  被朱由检明确为礼部相关机构的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因此正三品太常寺卿,被群臣以礼部右侍郎兼任正三品詹事的规格推举。

  这个现象,是朱由检愿意看到的。同时也是他把詹事府夺过来后,才发现的事情。

  以前的詹事是内阁选择,内阁通过控制詹事府任命,实际掌握了翰林院官员升为詹事府官员、再升为礼部侍郎、再升为内阁大学士这条路线。

  如今詹事府被朱由检划归内廷,和外廷联系断开。原本应该由詹事升为礼部侍郎的路线自然走不通,要由寺卿升为侍郎路线替代。

  这些寺卿是由吏部和礼部推举,等于是内阁的权力,被两部侵夺了一点。

  这是朱由检愿意看到的,甚至是吏部、礼部以及其它各部愿意看到的。

  所以詹事府划归内廷的事情,六部一致同意。内阁的黄立极等阁臣在阉党倒台后忙于自保,没有能力反对。

  詹事府划归内廷的事情,在之前没有引发半点波澜。

  但是现在,就显示出了影响。

  为了确定太常卿的地位提升,吏部尚书房壮丽和礼部尚书来宗道等人仔细商议之后,推举道:

  “臣等以为原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李标、原詹事曾楚卿应当起复,担任太常寺卿。”

  对此极为乐见,朱由检微微点头,下令道:

  “李标和曾楚卿起复。”

  “李标担任太常寺卿,加衔正三品承政使,添注礼部右侍郎。”

  确定太常卿的规格,和六部侍郎相当,而且和太仆寺卿一样兼任侍郎。以后能直接转任左侍郎,甚至有可能入阁。

  正卿之后就是少卿,除了被朱由检从吏部侍郎降为太常寺少卿的曹思诚外,太常寺另一位少卿如今正在空缺,被朱由检同样定为部推。

  吏部和礼部推举原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钱谦益、周延儒担任。

  对这两个人选,朱由检不知该说什么好。

  钱谦益的大名他如何不知,著名的史学著作《柳如是别传》他还曾经拜读过。

  虽然里面驳斥了一些有关“水太凉、头皮痒”的记载,甚至还指出钱谦益参与复明运动,但是朱由检对钱谦益的印象仍然不好――

  因为钱谦益剃发降清是事实。

  不过,考虑到钱谦益到底参加过复明运动,而且是东林党后起之秀。在东林党大批被起复的现在,把此人排斥在外不合适。

  朱由检最终点了钱谦益担任太常寺少卿,打算用这个职位,观察一下此人。

  至于周延儒这个和温体仁齐名的奸相,也被朱由检起复。他的年龄比温体仁小十几岁,被朱由检列为温体仁的备选――

  以后有什么不方便的事情,可以让这两个人去办。

  更低的正五品寺丞、正六品主事等职位,用不着在朝堂上部推。

  朱由检让吏部和礼部从翰林院官员中挑选,尤其是外出主持乡试、担任主考官的官员。

  这些人按惯例出差回来就要升官,以前是升为詹事府的左庶子等官职,如今詹事府被划归内廷,他们自然升不上去。

  但是朱由检先前又说过等主持乡试的翰林院官员回来推选少卿,如今少卿需要的资格提高,他们都轮不上,只能用寺丞等官职补偿。让这些翰林院官员,在这些官职上历练。

  太常寺之后是光禄寺,光禄寺卿没有像太常卿一样空缺,正卿费兆元也没有附逆行为,自然不用更换。

  甚至,之前在廷推侍郎的时候,还有人推荐他列入候选。只是被朱由检以光禄寺正在调整为由,没动他的职位。

  光禄寺两位少卿,其中一位是被朱由检从礼部精膳司郎中升上去的张天麟。

  另一位少卿是原来的少卿提升品级的岳骏声,此人曾诬王之受赃,导致王之在狱中死亡。

  这个后果实在太严重,被朱由检定为第六等,革职削籍为民,需要有人代替。

  周延儒作为刚起复的官员,被列在部推第一位。

  另一位作为陪推的,是原太常寺少卿阮大铖。

  这让朱由检皱起眉头,觉得今日推选少卿实在不顺――

  怎么净是奸臣,推不出正直有能力的?

  考虑了一下,朱由检还是决定起复,任命道:

  “周延儒担任光禄寺少卿。”

  “阮大铖起复,列入少卿备选。”

  打算把阮大铖这个人,作为温体仁、周延儒的备选。

  然后就是鸿胪寺,正卿魏持衡一直有人弹劾。朱由检却没发现他有什么劣迹,也没看出他有附逆行为。猜测他大概是因为姓魏,被人误认为魏忠贤的族人,因此弹劾不断。

  朱由检当然不能因为这些没有证据的弹劾将他罢免,反而训斥了那些弹劾魏持衡的官员。让他们专心本职,注重搜集证据,不要胡乱弹劾。

  至于鸿胪寺少卿,调整后一直没有任命。两位少卿人选,都需要推举出来。

  吏部和礼部推举一番,推荐阮大铖和原少詹事刘鸿训担任。

  朱由检任命了两人,心中却对他们印象大坏,感觉都不是什么好人。

  同时也庆幸自己等额廷推了八个侍郎,否则都让朝堂官员廷推,估计这些人有的会成为侍郎――

  让这些奸臣担任侍郎,甚至有可能进入内阁,那可太恶心了!

  现在的廷推方式,在朱由检看来真的不靠谱。接下来他还要对廷推、部推方式,进一步改革完善。

  这件事以后再说,接下来是宗正寺官员,这个需要吏部和礼部、户部一起部推。虽然只是右少卿,却实际掌管寺务。

  尤其是宗正寺卿和左少卿都是勋戚担任,没有多少能力管事。宗正寺右少卿这个职位,自然有很多实权。

  虽然宗室的麻烦事很多,很多臣子不愿意插手宗室的麻烦事。但是宗正寺的职位,却又很有地位――

  毕竟礼部尚书被称为大宗伯,如果是文臣担任宗正寺卿,甚至连小宗伯的称呼都能喊出来。

  为了防止户部争夺,礼部推出了原詹事曾楚卿担任。吏部和户部提出的人选,自然无法与这个正三品詹事相比。

  不过,正因为曾楚卿原来是正三品詹事,担任正四品少卿的话,就是降职任用。

  朱由检思索之后,考虑到宗正寺的麻烦事会很多,需要品级高的大臣负责,还是认可了此人,任命道:

  “曾楚卿担任宗正寺右少卿,加衔正三品承政使。”

  通过加衔这种办法,没有降曾楚卿的品级,甚至还提高了一点。

  这让礼部很是满意,感觉能把宗正寺也作为礼部迁转机构,纳入清贵体系。

  户部则因为现在只能参加宗正寺的部推,对这个职位被礼部获得有些不甘。若非很多户部侍郎还没上任、户部尚书郭允厚也即将离任,估计还会闹起来。

  定下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宗正寺的人选后,卫尉寺之前又已经任命,剩下的就是太仆寺。

  调整后的太仆寺卿是秦士文在署理,两个少卿之前一个由车驾司郎中转任,但又被弹劾罢免。如今的太仆寺两位少卿,都在空缺之中。

  因为之前选的人都是清贵一系京官,朱由检为了平衡朝廷和地方,没有再从京官中推选,让吏部和兵部从地方官员中选人。

  两部商议一番,推举出陕西督粮参政洪承畴、陕西副使陈奇瑜、韶州府知府吴兆元、福州府知府陆文衡等人。

  朱由检看到洪承畴的名字,知道这是有名的贰臣――

  他感觉今天实在不顺,推举出来的少卿,奸臣贰臣扎堆。

  不愿意把洪承畴放在朝廷恶心自己,但是又觉得他应该有点才能,闲置起来浪费。朱由检考虑之后,说道:

  “洪承畴是从三品参政,不应降为正四品少卿。把他召到京城讲述陕西情况,酌情任命其它职位。”

  “陈奇瑜、吴兆元担任太仆寺少卿,让他们尽快上任。”

  至此,七寺正卿少卿,都确定了人选。

  其他想起复的官员,就只能期待朝堂上其他职位空缺,然后才能起复。

  因为阉党倒台后能起复的人很多,朝堂上的动荡,估计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尤其是六部侍郎,今日廷推出八个。吏部左侍郎杨景辰、兵部添注右侍郎秦士文、工部专督河道侍郎李从心三人已经被惩罚过附逆行为,不会被再度惩罚。

  户部专督仓场侍郎苏茂相、礼部右侍郎王祚远即使追究附逆行为,也最多被定为第八等词颂,职位都不会降。

  这些人的职位,短期不会变动。

  但是礼部左侍郎孟绍虞、兵部右侍郎吕纯如,工部侍郎张文郁、张凌云,这四人都是有可能追究附逆行为,被群臣弹劾下去的――

  他们这四个人,接下来的压力会很大。

  在野的官员想起复,会瞄准这几个职位。

  只要能弹劾下去一个,就会多一个官员被起复。

  他们四人所面对的压力,自然可想而知。

  甚至除了侍郎之外,六部尚书只有吏部尚书房壮丽和兵部尚书袁可立还算安稳,其余尚书也要调换。

  再加上内阁有可能发生变动,朱由检登极后的朝堂,远远称不上稳定。

  朱由检对朝堂的调整、对南京和地方的调整,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周延儒、钱谦益、阮大铖、洪承畴这些人的事迹很多人听说过。

  刘鸿训名声不显,但他做的事情极其恶劣。在担任大学士期间接受贿赂私改敕书,被崇祯发配充军。

  明末的吏治可谓败坏到了极点,连敕书都有大臣胆敢私改。所以崇祯后来越来越不信任大臣,甚至说他们都是“亡国之臣”。

  《烈皇小识》:给事中张廷鼎奏张庆臻用贿改敕书是实。李觉斯与御史王道直俱奏如廷鼎言,但不知主使何人。吴玉奏主使系刘鸿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