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07章 四甲五甲进士

  比例定下来后,还要确定总额。

  朱由检早就说过要多取用些进士,补充都察院官员。

  虽然如今设立了明法科、明算科,都察院官员能用这两科进士补充。但是明年的进士科取用人数,同样不能减少——

  否则各地士子会有意见,尤其是那些不精通法律、数算的。

  具体要录用多少人,朱由检做过计算:

  “大明文官数量约有一万多,但是减去不入流的教谕、学正之后——”

  “实际有品级的文官,约九千人。”

  “正七品及以上文官,约三千人。”

  这是朱由检命人按《大明会典》统计的官员数量,实际肯定有出入,但是偏差不会太大。

  按照以前进士授官大多在七品以上的惯例,大明需要的进士官员,大约在三千这个数字。

  “大明进士的登科年龄平均约三十岁,按照七十致仕计算,理论上约有十四科进士同在官场做官。”

  “理想情况下,每科取用二百一十四人,就能满足三千官位。国初的时候每科进士一二百,那时还有举人监生登上高位。”

  “后来每科取用三百多,官场上就以进士为主了。”

  “三百乘以十四,大约有四千多名进士,都有资格在朝廷担任高官,超过三千个官位需要。”

  “这些人为了争夺官位,斗争越来越激烈。”

  官场位置有限,为了让自己留下来、把别人赶下去,进士之间按照同乡同年等关系组成小圈子,利用考核考察、尤其是京察黜落官员——

  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源头由此而来。

  通过数据统计知道这个问题,朱由检却没有少录取进士的想法。

  进士多了固然会引发官场斗争,少了却更不好。

  尤其是廷推、部推、会选等选用官员权力现在都被文官掌握,如果进士数量没有官位多,他们只需要考中进士,就能按部就班成为高官——

  那对皇帝更不好,进士会更有底气不理皇帝。

  想到掀翻阉党之后会有大量官位空缺,而且要用四甲五甲进士担任新设立的八九品官职,朱由检直接把明年的进士取用数量,在原有基础上翻倍:

  “天启五年取用进士三百人,天启二年取用进士四百零九人。”

  “明年是朕登极首科,和先帝在天启二年的情况一样,所以这次进士科取用人数,就定在四百人。”

  “明法科、明算科新设,要少取用一些,每科定在百人。”

  “明年取用六百进士,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略微超过,但是不能降低!”

  这个决定一出,群臣有些对明法科、明算科取用百人略有非议,但是大部分人,却都高呼圣明。

  他们才不管进士过多带来什么后果,只想让自己的亲朋好友考上进士,把家族传承下去。

  “一科取用六百人,开国以来未有。”

  “只有冗官泛滥的宋朝,才会超过这个数字。”

  一些人心中想道。北宋每科取用六百多,南宋高达九百多。每科取用的进士,约是明朝三倍。

  所以就有人想到前宋的教训,担心冗官泛滥。

  袁可立想到皇帝先前说过的恩科,立刻在朝堂上道:

  “这是陛下登极首科,可以称为恩科,并非以后定例。”

  “进士取用人数,当以三四百人为宜。”

  朱由检点头称善,没有在这点上争辩。以后取用多少,根据需要再定。

  如果磨勘法推行顺利,那些无能官员大多在正五品时就会淘汰,以后取用的进士,可能还会更多。

  群臣不知道皇帝的想法,没敢奢望每科六百成为常例。很多人都打算散朝后尽快写信,让亲朋好友参加明年会试——

  明年取用人数是平时的两倍,难度一定会降低。许多原本考不上进士的,这次都有可能考上去。

  错过这次机会,还不知要等多久呢!

  其乐融融地定下取用人数,朱由检和群臣又商定更具体的事项。

  因为举人可以同时参加进士科、明法科、明算科考试,肯定有同时考中两科、三科的,他们的名额怎么计算,给他们什么待遇,都需要具体规定。

  最终朱由检按先前的附加考试设想,规定同时考中进士科和其它科目的,至少要授予二甲进士。二甲进士自然要占用进士科名额,考上的明法科、明算科名额,按照所属分卷从副榜递补。

  因为是增加二甲进士名额,而非不用原来的办法,这個规定最终在朝堂上勉强获得通过。明法科、明算科作为进士科附加考试的事情,向前推进一些。

  朱由检心情大好,又和群臣议定,一甲仍旧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新设立的四甲赐视同进士出身,五甲赐类同进士出身。

  根据明法科、明算科考试成绩,前十名定为四甲,其余定为五甲。和进士科一样把优秀者列为副榜,名额空缺时递补。

  然后还有人提出如果二甲进士占用四甲名额,在他确定为二甲后,空出的四甲名额要不要由五甲递补?五甲递补之后,空出来的名额要不要由所属分卷递补?

  如果有人同时考取明法科和明算科,要不要授予四甲甚至三甲进士?他的名额应该算在哪科?后续怎么递补?

  这些琐碎的事情一大堆,都需要商量之后确定。

  朱由检听得头疼,懒得亲自下场,只是看他们争论,自己负责决断。

  大明科举取士二百多年,对这些有丰富的经验,最终都一一商量出结果。

  朱由检按大多数人的意见,确定具体章程。

  最后把特赐同进士的事情抛了出去,让群臣商议。

  不出意外,进士出身的文官,对此集体反对。

  勋贵虽然有心支持,以便自家子弟被特赐同进士出身,但是他们的声音并不大,无法改变局势。

  见此,朱由检道:

  “非进士官员立下功绩,需要给他们赏赐,让他们拥有进士在官场的待遇。”

  “诸位所反对的,是特赐同进士这个称呼?还是特赐出身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