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梁寒郡的日记书 > 素材(2023.5.11)

  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写不出来了,写不好了是为什么呢?

  素材不够,因此不写大纲,并且全靠想象,那样是很难的。

  要做的是什么呢?丰富阅历呗!可偏偏丰富的东西不是不屑一顾,就是不想写,或者把握不住。

  我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很钝感的人,既然如此,还是不要写小说了吧。

  很多东西可以并行进行,很多东西却需要心无旁骛。比如只消耗大脑部分资源的事情可以互相穿插着来,一边休息一边工作,要调动多资源的事情就只能专心致志了。

  规律性的重要性,顺手时学会停住,不顺手时也要坚持,像打卡一样机械重复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习惯。我的生命中有没有这样的东西是一直坚持着的?

  几乎没有。我果然还是没有一个长篇小说家应有的素质——或者没有小说家的素质。

  是这样的,称为“艺术”家之前,要先学会称为一个自由人,一个无拘无束有血有肉的人,否则岂不是因为一些所谓的东西,把自己变成了笼中之鸟,网中之鱼,整天束缚着自己,或许比绝望更绝望。

  之后的日子,依旧,自己体会生活,好好经营生活。

  疙疙瘩瘩的地方是要修改的,毕竟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对于我们这样的,不专业的人来说,把自己当作专业的来用真的是很难了。所以,留下一点疙瘩会更好。

  作家的意见是,重铸的章节一般会比原来的章节好一些。于是作品也就成了武器,反复捶打,才能像个艺术品一样。那打磨它的,必须是个艺术家才行!

  便携式书房,可我从没体会那种感觉,或者是感觉得不多,反倒没有那个效果了吧。

  让自己的身体称为友军,那就是身体必须足够坚韧,不能等到用它的时候,它却坏了。

  只有对自己胃口的事情才好坚持,也完全没必要刻意甚至极端地禁止某些事,像是知道了真理就能制定出执行真理的方案一样。没必要把自己限制得太死,可还是要这样,我们的人生之中,要有所坚持,一件事,两件事,足矣。

  肉体力量与精神力量要齐头并进,就像车的左轮与右轮,要同时发挥作用,越是均衡就越稳定。我该去练一练我的身体了。

  知道了生命的严肃性反而还能嘻嘻哈哈,与不知生命的严肃性却对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意外拘谨,差距有一些大,大部分人只是在感受到什么后做出相应的回应。不相应的回应要么是因为脑袋出了问题,要么是豁达,要么是假正经。但无论如何对待生命,至少,让这感觉,带着一点严肃。

  随着时间而凋零并且不以周期出现的事情,算了就算了,那些任凭时间流逝依旧出现生命里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珍视、挖掘这些东西,与它们称为最好的朋友,是生命最好的意义。

  如果有意识地奔跑起来,那么无论是快是慢,最后总能收敛到最喜欢的那个跑道上去。如果有时间限制或者扰动的无奈,那也只是会帮助你局部收敛或者跳出局部收敛的一种偶遇罢了,并无大碍。

  优化的体系一定不是千人一面,也不是一人前面,更不是千人千面,应该是一个各司其职,有着平滑的梯度的体系。说是金字塔应该不太好,好像是谁压着谁,一个岗位的价值,不只能用金钱衡量,也不能说,谁有钱就有价值。不妨把这金字塔化成二维平面里的一个梯形,我们就是一颗颗小豆子,随机或者遵从自己意愿地,去到我们应该或想要去的地方。

  不可以让狭隘的观点在这如豆般的心脏里膨胀,最后失去了判断孰轻孰重的能力。

  我们总说要改变命运,可改变之后的命运究竟是个什么的命运呢?是数值的不断叠加,还是范围的扩展,还是深度的积累?还是当用的到的时候掏出来一个小本本,说“来看,我有这么多东西”?我只知道对我来说,这些都不太是我想追求的。我知道的越多,还是那句话,就越觉得生命的严肃性,以至于我不敢随便地像开玩笑一样写作,因为貌似,无论写什么都带来偏见与毫无意义地闲人般的牢骚。但要非说要为什么而奋斗,却全然没有方向,难道就能因为我怎么怎么世界就变美好了吗?

  我总结的一条规律是,做一个自洽的人,不给社会带来负担,就几乎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了,再好一点,力所能及地扫扫地,擦擦黑板,就是一个不错的人了。

  我一想到别人的疾苦,与自己的安逸对比,难免不惭愧。可除了惭愧我还能如何呢?我需要忍耐。沙漠里的花究竟是凄美,还是奇迹,还是可怜,无法区分,若把它挪到别的地方去,会发生什么呢?无可知晓。一切都顺其自然吧,我相信,沙漠里能开花,意味着这世上看似不好的安排,全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是这样认为,我们需要学习结构,以便我们能做出符合结构的东西来,但同时,我们要学习一些结构之外的事,这样才能看出结构的不足之处,并具备改善某些领域的潜质。若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什么,那就不是被动的忍耐了,有时候,我们应该主动出击。

  也不能老等着生活对我们出手吧我需要基础知识,基础部分,基础关联,基础结构,之后,我需要的是任由我的灵感流淌。

  所以我不认为我现在在走弯路,我一直坚定地走在,我想要到达的地方。

  我不只会看着这个世界,有时候,我也会看一看凝视着这个世界的,我自己的模样。

  村上春树:“如果一味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凝望世间万物,世界难免会被咕嘟咕嘟地煮干,变得僵硬而沉重。而一旦从好几个角度眺望自己所处的立场,换句话说,一旦将自己的存在托付给别的体系,世界就会变得立体而柔软起来。通过阅读学习到这一点,是极大的收获。”抱歉抄了这么多,这句话真的很好,值得原封不动地收藏。

  别像一个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都区分不了的人了,我想那样的话,真就是个猴子了。

  我总是安慰自己,我是在写轻量化的小说,可是说是没写完才更贴切一些。得了,一切随缘吧。

  我想起那个重复迭代的事,我们创生一个东西,一边减轻我们本身的压力,可创生的东西又继续创生,逐级地传递下去。这样的结构不能说是高效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只是当我们处在高速路上,还是盼望着车子不要出错的好。可出错在所难免,还是要备一个应对方针。

  人称的变化会引发视角的变化,在前期练习是,还是要固定一下人称,否则会因为思维太无拘无束而把故事毁掉。等到,自己有一定的能力了,再转换一下人称,未尝不是对故事视角和内涵的一个丰富手段。

  我在想的是,之前看过的书到底对我有什么影响,因为我并没有写任何读书笔记。想想就算了,要是全部事情都清晰,那就没有灵感了,有些东西就让它继续保持模糊。

  或许等到以后的某一天,我也会这样造句子。那时候我有机会,可是我没好好努力,要不然也能差不多做做什么,不至于今天这个样子。哈!要是说比做容易的话,人肯定就会张出十八张嘴来,恨不得把别人吵死。

  当然,事与愿违。

  小说家在创作小说时,小说也同时塑造着作家。

  我们心里有着一样的故事,却非要彼此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