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要做皇帝 > 第六百五十八节 【南巡】(3)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戍。”刘彻环看四周臣子,缓缓组织语言,说出他此行真正的目的。

  倘若只是想反腐,需要皇帝亲自下场吗?

  完全不需要,一小吏足矣!

  难道还有谁敢对抗君权吗?

  唯有要重定地水风火,改写游戏规则时,才需要皇帝亲自下场压阵。

  “昔者,天下初定,朕皇祖高皇帝,便令相国萧何,定下以算赋为国家治库兵车马之用的律令,及朕皇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在位,查前代马政之失,乃下‘复马令’,明告天下‘养马一匹,则复卒三人。五大夫以上爵,用为吏员’。太宗何以如此?车骑者,国家武备也!”

  复马令是始终贯彻在整个西汉王朝统治期间的国家马政指导思想之一。

  根据这条命令,百姓养马(战马)一匹,则可以免三人兵役,若这个百姓的爵位在五大夫以上,则可以自动当选当地廧夫或者衙役官差一类的低级吏员。

  当然,假如遇到战事,这些人就要自带干粮马匹,随军出征。

  这是汉室为了鼓励民间养马,同时加强民间预备役骑兵建设的最主要策略。

  如今北地、陇右地区的特权阶级,北地骑士,就是在这条命令下诞生的产物。

  这些骑士,基本来自于小地主以上的家庭,从小营养丰富,发育良好,身体强健,善于骑s,是汉军骑兵部队的中坚组成部分。

  而汉室对他们的待遇也非常高。

  除了享受复马令的优待外,还给予了他们比山东复的社会地位。

  所以,北方地主阶级,争相养马,训练子侄,以成为北地骑士为家族荣耀。

  这很正常。

  后世天朝政府,要是某天发布公告说。要是有人能买一台xx机械,同时熟练掌握了这机械的使用方法,那么,立即特招入伍。同时给予老红军待遇,你看看,整个国家上下会不会打破头?

  但,这条复马令的局限性也很大。

  能养得起金贵的战马的家庭,用p股想都知道。必然不是什么小家小户。

  自古穷文富武,在这个自耕农家庭都很难供养一个脱产的读书人的时代,想要供养一个脱产的练武骑士和他的战马的家庭,起码也得是有几个佃户的地主家庭。

  所以,复马令下达二十余年,民间的养马高c始终没有到来。

  反而限制了底层的民众向上攀登的道路。

  泥腿子们没钱买马,更遑论学习骑术了。

  所以只能在材官和强弩部队里混。

  而有钱有势的地主豪强子弟,则凭借优良的家境和充足的资源,练就了一身精湛骑术,入伍就直接进了骑兵部队。稍微表现好一些,马上就能得到提拔,然后就是火箭式升官。

  典型的代表就是李广。

  区区十几年时间,就从一个投军的北地骑士,迅速成为了汉室封君,九卿之一。

  这些年来,汉室优秀的年轻高级军官,也基本都是如李广这样的出生优渥的地主家庭。

  像白起起于卒伍,灌婴拔于屠夫,韩信出于游侠。这样的例子,在最近二十几年,几乎从汉室军队里绝迹了。

  所有的高级军职,基本都是在一个小圈子里流动。

  贵族勋贵和地主豪强。根本不需要耍y谋花招,轻轻松松的就将泥腿子们排除在统治阶级之外。

  这对刘彻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就连动物都知道,不要近亲繁殖。

  人类早在蛮荒时代,就已经知道,要接纳新鲜血y。改善族群的基因。

  倘若不能让上下流动,使底层民众也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晋升为统治阶级。

  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政权,迟早要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刘彻之前以考举打破了贵族豪强对文官政治的垄断。

  现在,他决定打破北方地主贵族阶级对武将的垄断。

  而这个切入点,就是马政。

  如考举一般,刘彻至少要让自耕农和小地主,也加入到竞争中来。

  是以,刘彻话锋一转,道:“复马令,推行至今,固多良将自其出也,卫尉广等,就是明证!然,朕还是觉得,仅仅这样不够,民间保有的马匹数量还是太少,就连挽马也是少之又少,关中去岁春耕,甚至十户无一挽马,至有贪官污吏与j商联手,私盗国家官马,假与庶民,收取高额租金!此朕甚不取也!”

  群臣顿时就是诚惶诚恐,叩首谢罪。

  袁盎更是埋着脑袋,都不敢见人了。

  天子指出的问题,确实是事实存在的。

  “朕欲令民多养马,民马多则骑士多,纵有劣马,亦可耕地播种,有利农桑,卿等皆士大夫贤良,明于文书典故,未知可有能教朕者?”刘彻伸手张开,向四方问道。

  虽然他心里已经有计划了。

  但作为皇帝,他不能亲自提出来。

  皇帝亲自提出某个政策,将会导致一个后果——万一出了差错,这锅,就只能由皇帝背,且在其过程中,要是发生了什么不和谐的事情,伤及到了某些阶级的利益,那这些阶级就会将怒火直接喷向皇帝。

  刘彻虽然不惧怕这些问题。

  但,有个背锅的,总比直挺挺的去承受来自下面的怨怼强。

  最起码,这样一来,有了好处,是陛下圣明,出了差错,惹了怨恨,那就是j臣之过。

  从古至今,中国的皇帝,都是这么玩的。

  刘彻并不想破坏这个游戏规则。

  而且,刘彻早就安排好了演员,并不怕臣子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偏出他划定的范畴。

  而刘彻这一出口,早就摩拳擦掌,就等着这么一个机会的大小官吏,立刻就激动了起来。

  当然,对多数官员来说,他们并没有君前奏对之权。

  在天子没有指名或者准许他们提问前,他们是谁都不敢动。

  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那些拥有君前进奏权的巨头们。一个个都在心里祈祷,这些家伙千万不要回答的令陛下满意,好使大家能得到一个出头的机会。

  而过去的经验,告诉这些人。

  他们有极大的机会。可以在天子面前刷一波脸。

  原因很简单,在这样的敏感问题上,九卿及两千石巨头,假如不是有十足把握,否则不会轻易表态——万一没有揣测到天心。那岂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且极为丢脸!

  是以,九卿及两千石在这样的场合,通常会保持沉默,而是让下面的人去当炮灰,去试探天心,当试探出天子的心意,他们才会出手。

  炮灰们,当然清楚自己的地位。

  但首先,天子会因为九卿胡说八道。而心生不悦,但绝不会因为一个千石左右的小虾米的异想天开而降罪于他。

  其次,这么多人,总有那么一两个机灵鬼,能命中天子的心意。

  所以,炮灰们虽然都低着头,但每一个人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每一个人都明白,只要能准确挠到天子的痒处,那么。自己的前途,从此就将一片坦途。

  许多人都仿佛看到了张释之、晁错在跟他们招手。

  于是,场中就出现了奇怪的一个场景。

  九卿及两千石们,低着头。保持沉默,没有说话。

  而更多的中低级官员,却涨红着脸,大脑全速开动,检索着他所能想得到的所有资料和知识。

  刘彻看着这个场景,呵呵的笑了一声。

  他知道。九卿及两千石是不会开口的了。

  所以,在礼节性的等了一会后,他就径直走到中低级官员们的前面,对着众人问道:“卿等可有所得?”

  无数人,都在等着刘彻的这句话。

  刘彻话音刚落,顿时就有许多臣子立刻喊道:“臣有奏!”

  “臣有所浅见!”

  短短的一秒钟内,就有十几位官员,争先恐后的想要上奏。

  刘彻见了,点点头。

  汉室马政,是国家大策。

  了解它的人非常多,就像天朝的那几个国策一样,便是市井百姓,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四,至不济,也能有所耳闻。

  如今,虽然不比后世天朝,资讯发达,信息爆炸。

  但,在这里的官员,也不是天朝百姓。

  他们全部都是统治阶级中的精英。

  见识、想法和知识,都是社会中的顶级。

  他们与九卿巨头和两千石们相比,许多人欠缺的可能就是资历和地位而已。

  若论眼光、见识和想法以及能力,这中间的一些人,未必就不如九卿。

  譬如已故的汉丞相,北平文候张苍,在秦代,只是一个给秦廷管理图书的图书管理员,但他在汉室,却执掌国家大权十五年,将上上下下的人都治得服服帖帖。

  所谓时势造英雄,但英雄也造时势。

  所以,刘彻对自己朝中的人才,还是有些期待的。

  若非必要,刘彻并不愿意让演员们登场,而是更希望从这些人中发现几个有见地,有眼光,可以雕琢的璞玉甚至已经成型的宝玉。

  “卿等不要着急,一个一个来……”刘彻摆摆手说道。

  刘氏天子素来就比较热衷类似的场景。

  因为这样能刷声望,传出去,能树立天子胸襟广大,能进臣言的形象。

  所以,历代刘氏天子,都会隔三差五的,找些中低级官员,询问对方对国家政策的看法。

  一方面是博采众长,拾遗补缺,也能防止自己被人蒙蔽,架空,另外一方面,则是刷声望,让天下人,尤其是士大夫阶级都知道,当今天子,性格宽厚,善待士人,尤其能听劝谏。

  而这在中国,是明君的象征之一。

  刘彻如今,也渐渐觉醒了这方面的天赋。

  他温言笑着,对一个距离他比较近的官员道:“卿先说罢!”

  这个官员大概三十岁上下,身材比较修长,但却并不显瘦。生着一张带有浓厚北方士人特征的方脸,棱角分明,蓄着满腮的胡须。

  他执着玉圭,郑重的对刘彻叩首一拜。然后道:“臣丞相史禁昧死以奏陛下:陛下仁善,欲令民多养马,民多养马,则国家武备强,此陛下之神圣圣明。所以能d见万里,臣禁愚昧而不能达也!”

  一上来这货就是一个标准的朝臣马p,拍的刘彻还是比较舒服的。

  最起码,人家不惧怯场,能在刘彻面前,畅所欲言,单单是这个心理素质,刘彻就觉得,应该给他升升官。

  于是,刘彻低声对身旁的汲黯问道:“此何人?”

  汉室的丞相府。是一个规模庞大,雇员数千的庞大机构。辖下大小官僚数以百计。

  大部分人,刘彻连见都没见过。

  登基三年了,刘彻到现在都认不全丞相徽事呢!(丞相徽事,比六百石,主佐丞相长史)

  更别提四百石,且编制高达数十人的丞相史了。

  就好比天朝boss,一般不会认得国务院下属的某研究机构研究员一样。

  但汲黯作为尚书令,却必须认得每一个丞相府中的办事员,尤其是负责具体政策研究和文案记录的丞相史。

  所以。汲黯几乎是立刻就答道:“陛下,此乃丞相史文禁,河东人!”

  而文禁见到这一幕,只感觉自己的心脏仿佛遭受到了重击一般。一时间有些口干舌燥了。

  让自己的名字,上达天听,是无数如同文禁这样的中低级官员的梦想。

  当初张释之为郎,服侍太宗皇帝,整整十年,默默无闻。无人知晓。

  但一朝上达天听,官职就跟坐了火箭一样,短短数年,完成了n级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成为了汉家廷尉,天下名臣。

  文禁的心理素质还是不错的,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咽下口水,接着奏道:“陛下所问,臣虽愚钝,不明于礼乐,然,有所愚见,愿奏与陛下,略作参详!”

  刘彻见此,笑了起来,别的姑且不乱,此人能在刘彻故意问了他名字后,依然能保持脸色不变,语速不改,单单就这一点,就能提拔他去兰台做一个尚书了。

  对人才,刘彻从来不惮给予尊重和优待,于是,刘彻也正色的道:“公请试言之!”

  完全的一副礼贤下士,求贤如渴的明君范。

  实际上,在汉室,皇帝在面对中下级官员时,常常会放下皇帝的架子,和颜悦色,甚至与之平等对话,尊称‘明公’‘先生’‘阁下’等等。

  譬如刘彻的祖父,刘恒在位时,就不止一次对中下层的官员以‘明公’相称,哪怕对方说的话,把他这个皇帝的脸都轻抽了几下,也不动怒。

  然而,一旦这位中下层官员,升迁到两千石以上,那就立刻换上了一副脸面。

  道理很简单。

  老刘家很清楚,对下级,尤其是很可能一辈子也就交流一两次的下级官员,给予尊重,甚至宽容,能收获天下士民的忠心,更能树立自己的形象。

  譬如,太宗与冯唐对奏,冯唐那个愣头青,甚至直言: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而太宗也只是‘怒,起入禁中’过了两天,自己心里实在憋不住了,又派人把冯唐请过来说: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

  意思就是,先生你为什么要当众羞辱我呢?打脸的话,您可以私底下跟我说啊……

  冯唐那个愣头青直接回答:鄙人不知忌讳。

  换了其他任何朝代,冯唐是想死都很难!

  但在汉室,他的名字荣登史册,千古不朽。

  跟他一起不朽的,还有故事里的另一位主人公——汉太宗孝文皇帝。

  所以说,千古帝王,若论演技,谁能与汉太宗比?

  作为一个立志学习祖父好榜样的皇帝,刘彻自然不会在乎什么节c、面子这样不切实际的虚幻之物。

  天子的态度,立刻就让包括文禁在内的无数臣子热泪盈眶,什么叫圣天子?这就是啊!

  本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朴素士大夫精神,文禁叩首拜道:“幸陛下隆恩,臣禁斗胆言之:今陛下若欲令民养马,其先在,使民能养,当今驽马一匹,也值钱以数万,若得良马,则以十万计,细民一夫狭以五口,岁收不过千八百石,得钱万余,除租税算赋衣食尝新,已身无余财,便是中人之家,治田以十顷,每岁所余也不过数千!是以臣以为,百姓非不愿养马也,实不能养马也!”

  听着这些分析,刘彻点点头,做出一副龙颜大悦的模样。

  而实际上,这些事情,人尽皆知。

  知道问题,跟知道怎么解决问题,这是两回事情。

  不过,看此人模样,刘彻认为,他应该有所解决之道了。

  于是,刘彻就露出微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作为皇帝,刘彻很清楚,多数臣子,不是没有想法,也不是没有脑d,纵观古今,史册之上,一眼看出国家弊端和政策漏d的官员士大夫如过江之鲫,知道怎么解决的,也多如牛毛。

  但为什么,他们不能向上面提出来呢?

  道理很简单,一,他们没有渠道,二,他们没有得到统治者,尤其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鼓励。

  而作为皇帝,想要让自己的统治稳固。

  其实方法也很简单。

  首先你得找到一批能帮你发现问题的官员,其次,你要让这些官员去解决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得人与用人。(未完待续。)

  ps:准备回家过年了,27号的车票,所以,后天是自动更新了,然后,28号,大概也是自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