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要做皇帝 > 第四百一十四节 匈奴公主(1)

  黄昏将近,长安却依旧热闹非凡。

  走出考场的士子们,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或以学派或以地域,各自抱团,探讨着考举过程中的心得。

  这个时候,也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嗓子:“匈奴公主的陪嫁队伍到了灞桥了!”

  呼啦啦的人群,立刻向潮水一样朝着灞桥方向席卷。

  这忽然的变化,吓坏了负责维持长安治安秩序的内史官员与南军将领,连忙紧急调动大批士兵维持秩序,疏导人群,甚至在灞桥附近拉起了人墙。

  但是,不管官方怎么疏导人群,怎么驱散人群。

  灞桥附近依然是人山人海。

  放眼望去,整个渭河两岸,密密麻麻的都是人。

  好奇心强烈无比的年轻人们,爬到屋顶,爬到树上甚至,爬在马车上,大家都想一睹嫁过来的那位匈奴公主的芳容。

  毕竟,一直以来,都是汉室嫁宗室女给匈奴,匈奴人反过来嫁公主,这还是头一遭。

  当然,对于这个嫁过来的匈奴公主,士子们因为政治倾向不同,态度也自各不相同。

  “哼!果然是礼乐崩坏啊,连夷狄之女,都能嫁入天家了!”有人一边眺望着从灞桥北边过来的匈奴送嫁︽,.队伍,一边愤愤不平的发泄着。

  不用看,此人必定是来自鲁地的儒家派系。

  鲁儒在汉室诸多的儒家派系中,属于最保守的原教旨主义者,鲁儒的名声。即使是在儒家内部,也是臭名昭著!

  尤其是燕诗派系和新近崛起的公羊派、谷梁派。是恨不得食鲁儒之肉!

  为什么?

  因为就是这帮家伙长久以来上跳下窜,嘴上不把门。搞的儒家五十多年来,竟然没有出过哪怕一个重臣!

  这也就罢了!

  这帮家伙自己当不成官,还不让别人当官!

  当年,叔孙通投太祖高皇帝,高皇帝不喜叔孙通穿的儒袍,甚至非常厌恶。

  叔孙通立刻换下儒袍,穿上高皇帝喜欢的短衣,于是,高皇帝龙颜大悦。

  结果。鲁儒门不干了,各种喷和看不起叔孙通。

  当年,叔孙通因为受命高皇帝,起草汉室的各种礼仪和制度,考虑到鲁儒派系是最懂周礼的人群,叔孙通狠下心肠,把脸皮丢掉,低三下四的上门去请教。

  结果,这帮鲁儒张嘴就是:公所事者十主。皆面阿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表面上这帮家伙说的冠冕堂皇,其实。任何人只要翻开史书,就能看到,这帮家伙其实只是在发泄自己心里的怨气。

  怨气从何而来?

  一者,刘邦当时刚刚举兵数十万,包围鲁地,狠狠的打了他们的脸。

  二者,在一年前,这些家伙刚刚灰溜溜的从长安滚回去。

  此刻见了叔孙通身居太常,食禄两千石,心里头满满的都是酸水呀!

  但,偏偏这帮家伙掌握着儒门的道统,而且人多势众,就算是儒门内部,其他派系再怎么对他们不满,也只能帮着打圆场。

  毕竟,要是把鲁儒们的皮给拔了,不管是燕诗派还是公羊派,都讨不到好果子吃!

  当年叔孙通就说了: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是真不知变通吗?

  这就只有鲁儒们自己知道了。

  反正,这五十多年来,鲁儒们就是儒家内部最顽固最保守的循古派。

  他们什么事情都想往上古扯,甚至还有人鼓吹井田制,认为只要采取井田制,那么今天的一切罪恶与社会矛盾肯定立刻消弭。

  只是……

  这些家伙的鼓噪,跟后世公知们的胡扯差不多。

  基本上谁信谁倒霉!

  因此,他不说还好,一说,就立刻暴露了自己的政治属性,马上,各种各样的冷嘲热讽就来了。

  “蠢货!周室当年就已经与戎狄通婚过了!”这是打脸的。

  “匈奴不嫁公主,我汉家就要嫁宗室,你难道想要天子嫁公主给匈奴吗?”这是愤青。

  “汉家历代天子,都曾有下诏:嘉与士大夫更始,甚至先帝还曾明确下诏:与民更始,更始是什么意思,你难道不懂吗?”有人上干货质问道:“易云:通其便,使民不倦,诗曰:九变复贯,知言之选。回家且好好读书吧!”

  此人的话,立刻就引起了许多法家学子的叫好声。

  说句实话,论起辩论,当今世界,还真没有那个学派辩得过吞并了名家后的法家。

  对鲁儒,看得惯的人非常少。

  这个莽撞家伙,很快就陷入了群情汹涌的讨伐之中。

  就连其他学派的儒家学子,这个时候也保持了沉默。

  毕竟这里是关中,是法家和黄老派的大本营,儒家的力量微乎其微!

  但是,他也不是没有盟友。

  汉室的政治生态中,有一个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儒家的原教旨主义者和黄老派在许多问题上的立场,都很契合。

  马上就有几个黄老派的人出来打圆场,道:“都别吵了,难道你们想在匈奴人面前上演全武行,丢我汉家丈夫的脸!?”

  嗯,这个借口,真是高大上,许多人立刻就闭嘴了。

  但,这个世界总是有人喜欢生事。

  那个鲁儒派的士子,一看有人声援,以为是自己人,当下大喜,肆无忌惮的道:“正是!一帮不识大体的北人!”

  顿时,他就捅了马蜂窝了。

  北方的士子,那可不比南方齐鲁的儒家士子。几乎每一个北方的士子,哪怕是儒家的士子。那也是骑得了骏马,喝得了烈酒。拉的开硬弓的猛人!

  这些家伙中有很多可是具备了随时专职成游侠乃至于武将的强人!

  这个鲁儒立刻就倒霉了。

  只见一个铁塔般的大汉挤进人群,像抓小鸡一样,抓起这个家伙,举到空中,一对铜锣般的大眼睛,盯着他问道:“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看看?”

  那人张了张嘴,发现没有人站出来给自己打抱不平,再对比一下敌我双方悬殊的身体素质,只能灰溜溜的道:“没什么。没什么……”

  这铁塔一样的大汉嘴角蔑笑一声,道:“真是无趣,难怪当年连叔孙通都瞧不起你们这帮软蛋!”然后就将他放下来,毕竟,这周围可是有着全副武装的军队在维持秩序,那些丘八可是有着格杀勿论的权力的!

  这汉子的这话,顿时就引起了无数人的哄堂大笑。

  那被放下来的男子立刻就跑到士兵们组成的警戒线附近,然后,问道:“敢留下姓名吗?”

  这大汉哈哈大笑。道:“某行不改名,坐不改姓,阳陵王温舒是也,汝若有本事。尽管来找某!”

  他这一报出名头,周围的人,立刻就吓得让出了一条道。

  许多人更是用着敬畏的眼神看着他。

  阳陵王温舒。这可是关中最近新崛起的游侠头目之一,传闻此人杀人不眨眼。尤其喜欢把人杀了以后挖个坑埋了,真正是死无对症。

  没想到。这样的一个猛人,居然也来参加考举了。

  王温舒即来,那么,其他游侠巨头,会不会也参加了这次考举呢?

  学而优则仕的,可不仅仅是读书人!

  游侠们也流下,闯出名头后捞个官做做。

  特别是剧孟以后,这股风潮是越演越烈。

  关中和关东雒阳一带的游侠,几乎都是人人摩拳擦掌,想成为第二个剧孟,出入宫廷,任为两千石天子近臣。

  这可是比列侯、将军还要光荣,还要有前途的工作啊!

  王温舒他来参加考举,固然是受到剧孟的榜样力量指引,但更多的原因却是,他本身就是官宦世家!

  他父亲和祖父,都做过弋阳的官,尤其是他的父亲,曾经官至弋阳县县尉。

  他十七岁时,就被以父萌做过弋阳的亭长,可惜,后来得罪了上司,被赶回家里种田了。

  正巧当时关中的游侠巨头季心被今上赶出关中,关中的游侠群龙无首,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权力真空,他就利用者父辈的人脉,趁势而起,短短半年,就在关中混出头了。

  所以,王温舒参加这次考举,完全是有备而来。

  别看王温舒人高马大,但其实他心思极为细腻,他来参加这次考举,心中的把握,起码有**成!

  他的父祖,都是官场中人,而且是具体的执行官员,对于汉室的各种律法和法令,王温舒早就背的滚瓜烂熟了。

  这也是他在游侠中迅速崛起的关键:不怕流氓有武功,就怕流氓懂法律!

  论起钻律法空子,王温舒堪称游侠中的专家!

  只是,做了半年游侠以后,王温舒还是感觉,当游侠,虽然潇洒快活,但却没有权柄,还要跟老鼠提心吊胆的担心官府的缉捕和镇压。

  还是当官好!

  因此,这次考举刚刚放出风来,王温舒就开始准备了。

  他不止把父祖留下的笔记和书册全都翻出来复习,还利用考举前的时间,威逼利诱,甚至绑架了一些他所知道的知名学者,通过日夜苦读和学习。

  王温舒现在不敢说他肯定能进考举的第三轮,但,最起码,前两轮以他的知识储备来看,王温舒觉得应该是毫无压力的。

  只是,这游侠做久了,许多习惯就很难改了。

  譬如说,一言不合就开干……

  王温舒此刻见到许多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身上,他连忙心道一声不好。

  树大招风的道理,他自然懂得。

  为了防止他的黑历史传到某些大人物耳朵里去,他连忙找了个借口,挤出人群,消失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