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要做皇帝 > 第一千四百八十七节 加强法家

  看着摆在自己面前的厚厚的成绩单,刘彻面色有些沉重。

  “唉……”他长长的叹了口气,心情有些抑郁。

  自九年前,第一次开始考举至今,大汉帝国已经在考举制度上运行了整整九年。

  官员的选拔方式,也早就由过去的察举为主,考举为辅,发展成为了以考举为主,察举为辅的体系。

  每年,考举制度为国家贡献大量官吏。

  非常有效的盘活和强化了国家的活力,官府的工作效率也因此大大提高。

  但问题是……

  考举制度,也不全然都是有着好处的。

  至少在刘彻这个皇帝眼里,考举制度,还是存在着一个重大的弊端的。

  这个弊端就是——考举制度放大和强化了儒家的影响力以及声势。

  自元德二年开始,每次考举,儒家士子,都对其他所有学派,形成碾压。

  今年更夸张,儒家各学派的报考士子加起来,居然占到了总数的七成!

  这太可怕了!

  再这么下去,儒家迟早自己就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玩罢黩百家独尊儒术。

  想了想,刘彻拿起笔,在奏疏上批示:“凡儒门子弟,皆递减一级,以任为官吏……”

  过去数年,刘彻一直都是如此批示着对儒门士子的安排。

  所有儒家门徒,通过考举后,他们的成绩,比照其他学派的士子递减一级任用。

  也就是说,二轮士子当一轮,三轮当二轮用。

  打压和限制的味道,相当的明显。

  但儒家却不敢非议哪怕半句!

  因为,连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太bug了,他们自己也害怕,被人群起而围攻。

  元德二年的那一场考举风波,依然让儒家记忆深刻。

  黄老派、法家、墨家、列侯公卿们的联手围攻,更是吓尿了他们。

  是以,刘彻的这个决定,非但不是在坑儒家,相反是保护和照顾。

  若没有刘彻的这个安排,法家和黄老派早就联起手来,对儒家势力和学苑发起大清洗了。

  儒家各派,哪里能像今天这样跳的这么欢?

  这些年来,儒家顶着这样的压力和歧视,依然发展迅猛。

  每一次考举,他们都是最终的赢家——人多就是力量,依靠碾压性的人数,儒家轻轻松松就可以获得优势!

  大量儒家子弟,通过考举,进入了仕途和政坛。

  而如此庞大的基数,使得儒家再怎么被打压,也能有人冒出头。

  他们就像杂草一样,在汉室体制内迅猛生长和繁殖。

  短短数年时间,儒家各派,就在基层和中下层占据了优势。

  唯有上层,因为黄老派和法家的行动,使得他们难以渗透和控制。

  但,黄老派和法家还能压儒家几天呢?

  随着儒家子弟,开始大量占据和垄断基层,刘彻不觉得,他们突破不了黄老派和法家的封锁。

  他们会先占据郡县,然后向朝堂进军。

  九卿级别的儒生的出现,已经指日可待!

  是以,刘彻知道,再靠老办法,已经很难维系平衡了。

  “去年郡国上报的力田与孝子、义士名单在哪里?”刘彻扭头,问着身后的一个宦官。

  对方闻言,连忙道:“回禀陛下,奴婢将之收在了石渠阁之中……陛下若要,奴婢这便去取……”

  “不必了……”刘彻摆摆手,问道:“你可记得,去年郡国上报的力田、孝子与义士的人数是多少?”

  “回禀陛下,大约有三百人罢……”那宦官想了想,答道。

  刘彻听了沉吟片刻,然后命令:“去告诉少府、太常,自今年起,郡国所报力田、孝子及义士,皆送法家各大学苑培养……其学费及其他开销,走内库的帐……”

  “诺……”对方闻言,立刻领命而去。

  刘彻看着对方的背影,在心里开始盘算起来。

  汉室一直有着将孝子、义士、力田,作为预备役官员培养的传统。

  不过,过去这个制度其实并不完善。

  这些被举荐为官的人,通常都是丢个官职给他,就让他自生自灭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被举荐的力田、义士以及孝子,自然难以熬出头。

  刘彻即位后,针对这个情况,加以完善,推出了一套培养体系。

  这些被郡国地方上报的力田、义士以及孝子,全部被送到太常衙门,由太常针对性的安排他们去各大学苑入读,接受教育。

  然后视其成绩和能力,加以分配。

  这个制度发展到现在,已经很完善了。

  更成为了被天下人所称赞的善政,好人必有好报的价值观随之立了起来。

  这些被委培的学生,更是成为了刘彻这个皇帝的铁杆。

  如今,儒家势大难制,为了防止儒家独尊的情况发生,刘彻只能通过政策拉偏架。

  或削弱、压制,或扶持一个对手。

  现在,削弱、压制的路差不多走到头了,刘彻只能祭出扶持和加强的招数。

  至于,你要说这不公平,这有违中立。

  那就只能说,你太天真了。

  只有老百姓才追求公平和正义,而皇帝从来只做平衡。

  也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

  而选择法家来定向扶持的道理也很简单。

  如今,唯有法家,才能承担起压制和制衡儒家的责任。

  譬如墨家,到现在,算上学徒和门徒子弟和那些同情和认同墨家道路的官员,总共不过两三千而已……

  儒家随便一个派系的人数,都是墨家的数倍!

  至于黄老派……

  那就不堪了……

  除了一个稷下学宫之外,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什么清河学苑、雒阳学苑,统统是战五渣!

  独有法家,这几年也开始模仿和学习儒家,广开山门,大收门徒。

  特别是在北方郡国地方,法家的学苑和私塾,遍地开花,有效的制衡和压制了儒家力量的膨胀。

  但是,也只是制衡和限制。

  想要打压乃至于控制,几乎不可能!

  旁的不说,在人数上,法家就已经输了。

  没办法,刘彻只能通过调节和政策倾斜以及定向支援,来加强法家的力量了。

  将郡国的力田、义士和孝子们送去法家的学苑,就是其中的一个办法。

  但这样做,还是不够。

  郡国的力田、义士、孝子们,一年能有多少?不过几百人而已,还不是年年都有这么多人。

  所以,刘彻还得继续加强法家。

  微微思考了片刻后,刘彻做出了决定。

  他提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一道命令,然后交给一个宦官,嘱托他:“去,交给丞相,让丞相依命而行!”

  “诺!”这个宦官接过诏书,拜道。

  “若是这样,法家还不能与儒家争锋,那就真的只能说是扶不起的阿斗了!”刘彻低声说道。

  ……………………………………

  一个时辰后,丞相周亚夫接到了这道命令。

  他拿在手里,看了半天,脸色狐疑不定。

  周亚夫的亲信,丞相长史阳周见状,上前问道:“丞相,陛下给了您什么指示?”

  周亚夫苦笑一声,将这命令交给对方,笑道:“阳长史自己看吧……“

  阳周接过来一看,也是面色尴尬无比,道:“陛下可真是……”他想了许久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最终只能低头说道:“奇思妙想啊……”

  这是一道命令丞相组织丞相府、廷尉、太常、少府主管人事和官吏安排的相关官员,共同拟定一个有关地方官员,向国家和上级推荐自己治下的能吏和干吏的命令。

  这个命令要求各级官府,务必将自己治下的那些年纪在三十岁以下,有才干的能吏们发掘出来。

  发掘了这些人才之后,各级官府应当将他们送去指定的那几个学苑,接受短期培训。

  而这几个指定的学苑的名字,让周亚夫和阳周,都是哭笑不得。

  茂陵学苑、太原学苑、雍都学苑……

  全部都是法家的学苑……

  天子的态度,已经不是赤裸裸的了。

  而是明摆着,告诉周亚夫和相关的官员:朕觉得法家不够强,要加强一下……

  而此事若传到外面,更是立刻会引发轩然大波。

  皇帝的态度如此的显而易见,法家固然会欢欣鼓舞,但其他学派,恐怕都要在心里骂娘了。

  皇帝劳资,这是在赤裸裸的偏袒和照顾法家。

  生怕法家的力量不够强!

  想想看,这些各级官府治下的能吏和干吏们,进了这些法家学苑,接受了委培后,回到地方,然后步步攀登。

  等他们身居高位,他们会忘记这段授业之恩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丞相,要不……”阳周小声的说道:“将此诏书,退回兰台?”

  作为丞相,周亚夫当然有着拒绝和封驳任何来自皇帝的不合理命令的权力。

  在法律和制度角度上来说,没有经过丞相同意,御史大夫附署的诏书,都属于非法的乱命。

  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丞相直接退回皇帝诏书的行为,是相当粗鲁和直白的打脸。

  太宗那样好脾气的皇帝,都不能容忍,何况当今?

  再说了……周亚夫也没有这个封驳和拒绝这个命令的底气。

  他这个丞相,明年就要下台了。

  在这个时候,抓着皇帝的脸抽一巴掌,皇帝可能暂时不会说什么。

  但那些皇帝的近臣幸臣,恐怕都会在心里面惦记上这个事情。

  老周家可吃过这种亏!

  周亚夫更是曾经亲眼见证了自己的父亲是怎么走出廷尉大牢的。

  他才没有这么傻呢!

  他只是个军人,退休以后,去武苑教教学生,培养几个弟子,他的一生就完美了。

  犯不着因为掺和诸子百家文人士大夫之间的撕逼而去跟天子闹别扭。

  更何况……

  周亚夫心里清楚,晁错和赵禹等法家大臣若是知道了,他这个丞相临到致仕了,还要给他们添堵。

  这些家伙心里面,恐怕都会对他有想法。

  若是其他事情,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是大非,周亚夫兴许还会顶着天子的压力和法家的指责,而实行自己的丞相职责。

  但问题是——这个事情,明显就是皇帝要拉偏架。

  儒法墨和黄老派之间的问题。

  要去打滚,要去撒泼,也轮不到他这个丞相。

  当然,周亚夫也不准备站到法家那边。

  “阳长史,这个事情呢,吾就拜托长史去与各卿协调了……”周亚夫拍拍阳周肩膀,说道:“希望长史不要辜负陛下与本相的重托,用心做好这个事情……”

  阳周闻言,脸色顿时就好看极了。

  他苦着一张脸,拜道:“丞相厚爱,周实在愧不敢当……只是此事,仆职实在是不敢担啊……”

  开什么玩笑……

  将来,丞相周亚夫一旦下台,他这个丞相长史,肯定也得挪窝。

  新上任的丞相,必定不会留他这个‘前朝余孽’。

  到时候,他指不定就得去那个犄角疙瘩待着。

  万一这个新丞相还是黄老派的铁杆,那就更惨了!

  说不定,一脚将他踹去蒙国之类的穷乡僻壤,与风沙和雨雪为伴,这辈子都不要指望回长安了。

  他阳周还年轻,今年才五十岁不到,可不想这么快就泯然众人。

  周亚夫却是笑着对阳周道:“本相已经打算在明年大朝议后上表天子乞骸骨……继任的丞相呢,本相打算推荐御史大夫晁错……”

  这七八年来,周亚夫与晁错搭班子,合作不能说愉快,勉勉强强算凑合。

  毕竟,晁错那张嘴,实在太臭了!

  但,这么久的共事相处下来,哪怕周亚夫不喜欢晁错,却也不得不承认,晁错确实是最适合继任他的丞相之位的人选。

  原因很简单——晁错虽然缺点一大把,但他看问题的眼光和办事情的决心,是满朝文武之中最强的。

  从国家和天下的长治久安以及稳定方面考虑,周亚夫觉得,晁错是最合适的人选。

  至于晁错与他之间的那些矛盾与分歧,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反而不重要了。

  春秋时期,解狐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被传为美谈。

  周亚夫也想效仿一下先贤。

  阳周闻言,却是一楞,若有周亚夫推举,晁错从御史大夫继任丞相,确实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

  “可是……御史大夫,并非列侯啊……”阳周问道:“汉家制度,非列侯不得拜相……”

  “他会被封侯的……”周亚夫笑着道:“不是八月就是九月,晁错就会被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