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要做皇帝 > 第三百一十七节 对未来的准备!

  转瞬,已是十一月了。&..

  当刘彻看到殿前的台阶上那一层薄薄的白霜之时,他才醒悟过来。

  严冬,来临了。

  西元前的冬天,比后世更冷。

  尤其是早上,气温常常低至零下,呵气成冰。

  刘彻深吸了一口气,撮了撮手,向着甲观的阁楼走去。

  当他到达甲观时,汲黯已经在哪里等着他了。

  “家上!”汲黯跪下来,将几份竹简呈上:“这是您要的自汉季以来,史官气候记载!”

  刘彻点点头,接过那几卷竹简,自顾自的坐下来,看起来,一旁的王道连忙让宦官烧起炭炉,室内的温度,慢慢回升。

  刘彻拿着那几卷竹简,逐一的看下来。

  眉头越来越皱。

  汉室的史官,相当尽责,他们会记录所有反常或者异常的气候与变化。

  自刘邦定都长安,至今五十四年,关于这方面的记录就没断过。

  加上,保留下的秦代记载。

  一副最近六十年气候变迁史就展现在刘彻面前了。

  简单的梳理了一下,刘彻的眼睛,已经仿佛看到了整个世界,正在渐渐寒冷起来。

  “秦始皇九年,夏四月,大寒!路有冻死者!”

  “吕后二年,夏五月,谷口雪雹!”

  “太宗孝文皇帝五年,夏六月,大雪!”

  以及今年,衡山国的特大雹灾。

  在过去的记载中。甚至已经出现了类似六月飞雪的反常气候,在这个时代,科学不彰。人们自然以为是上天震怒。

  但刘彻却清楚。

  这是受到小冰河周期的影响。

  全球变冷!

  现在的关中,还能看到柑橘、滚滚,遍地的竹林。

  然而,在二十年后的元光元年,刘彻前世最后一次来到长安时,他记得很清楚,当时。关中的竹林出现了大范围的枯死现象,现在还很常见的滚滚,再难觅踪迹。上林苑的柑橘树也不再繁盛。

  作为穿越者,刘彻很清楚,这是小冰期影响下的全球气候变冷。

  小冰期开始的信号是如此强烈而明显。

  以至于刘彻甚至还能从另一个方向,获得预兆。

  最近。刘彻让人编纂《新神农》。收集了大量秦代的农业技术书籍。

  其中包括了《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秦代种植冬小麦的时间,是在霜降后的第十天。

  而现在,关中冬小麦的播种,是在夏至后的第七十天。

  也就是说,战国时期冬小麦的播种时间,比现在要提前大约一个节气,而现在的冬小麦播种时间,至少比后世的播种时间早了十天!

  这是全球变冷的铁证。也是小冰期即将再次到来,席卷全球的预兆。

  而这次小冰期。从开始到结束,将持续数百年,摧毁现在的汉室,王莽的新朝,刘秀的东汉,导致三国纷争,五胡乱华,直至隋代再次统一。

  对整个中国产生深远而深刻的影响。

  “深挖洞,广积粮,备饥荒!”若刘彻只是一个普通的士绅地主,他会这么选择,并将这个教训留给他的后人。

  但他是这个国家未来的统治者。

  于是,他就只有一个选择。

  “王道,传令,召集孤宫中四百石以上官吏议事!”小冰河即将到来的事实,就像一柄悬在刘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醒他必须抓紧时间推进计划,掌握权力,规划措施。

  想要在这西元前战胜小冰河,保住刘家的江山,刘彻唯一能依靠的,只能是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刘彻非常确信,自己可没有满清康麻子的好命,能有地瓜玉米救主。

  但反过来说,小冰河,既是危险,也是机会。

  一个文明进化的机会。

  后世的欧罗巴遇到小冰河,被逼的活不下去,这才有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从此一跃,取代了东方,成为世界的中心。

  不然,倘若能在家乡活下去,那些地痞无赖能混日子,何必冒着生命的危险,远渡重洋,去万里之远的地方?

  对汉室来说,这是同样的道理。

  小冰期会导致部分农民破产,怎么合理的给这些农民找个安身立命的工作,让他们能养活自己和家人,而不是困局地方,贫困潦倒,最终铤而走险,这就是刘彻身为统治者,未来的皇帝必须去思考的事情。

  不多时,在汲黯、张汤、颜异的带领下,太子宫中四百石以上的官员,俱都陆续到来。

  很显然,整个在太子宫的官僚系统,在刘彻这个太子的纵容下,已经隐隐分出了三个派系。

  新来的杨毅似乎还有怯场,没有加入到这三个派系之中,孤零零的站在一个角落之中。

  “臣等拜见家上!”众臣跪下来拜道。

  “众卿免礼!”刘彻挥挥手,对王道吩咐:“给诸位爱卿赐座!”

  不一会,数十位宦官侍女进来,给大臣们备下坐席。

  “不知家上传召臣等有何事吩咐?”作为太子宫名义上的老大,群臣之首,家令汲黯出列一拜问道。

  刘彻将那几卷汲黯拿来的竹简递还给他,同时让王道去将《吕氏春秋》拿来。

  然后对臣子们道:“众卿先看看孤标明的那些文字吧!”

  汲黯接过来,先看了一遍。

  他看到那些竹简中被太子用红笔描红的文字部分,微微皱了皱眉头。有些疑惑,不知道这些事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联系,何以太子如此郑重的召集所有大臣。

  只是别的大臣,特别是张汤、颜异等人没有看过。

  他立刻就问。很显然,会有些得罪人。

  于是,他将这些竹简传递给张汤。

  张汤接过来。看了看,也皱起了眉头,沉思了起来,身为法家大臣,张汤天生就对这些细节的事情比较敏感,只是,同样的。他也没办法将吕氏春秋中那几段被描红的记载与汉室立国以来的灾异联系起来。

  他想了想,不动声色的传递给颜异。

  颜异接过来,更是二丈和尚摸不着头。

  于是他将这些竹简传递给宁成。

  刘彻看着。心里也有了度,很显然,虽然臣子们因为政见和理念不同分成了不同派系,但彼此间还是分出了高低。排出了次序。

  虽然现在剧孟不在。

  看的并不完整。但显而易见的是,目前,老大是汲黯,张汤是二哥,颜异三弟,宁成则是三巨头之下的第一人。

  花了大概半个时辰,所有臣子都看了一遍。

  刘彻这才站起身来,问道:“诸卿。可知,孤让你们看这些是什么意思吗?”

  “臣愚钝。恳请家上解释!”汲黯叩首道。

  张汤、颜异和其他臣子也吩咐跪下来,拜道:“臣等愚钝,恳请家上为臣等解惑!”

  刘彻不由得有些失望。

  但他也知,这是很正常的,倘若真有人看出来,那他就得好好查查这人祖宗十八代,免得混进了一个穿越者。

  “天行有常,不因舜存,不因纣亡,故,汤有七年之旱,禹有三年之水!”刘彻首先说出这句开场白,为自己接下来的话做铺垫。

  他向前走了一步,望着殿外的呼啸着的北风,长叹一声道:“越来越冷了!这天下,还会更冷下去!”

  小冰河,只是刚刚冒了一个头而已。

  世界大体依然还是很温暖的。

  但,小冰河的脚步却依然在刘彻的耳边响起来了。

  望着一副不明所以的大臣们,刘彻索性直接道:“诸卿请看,吕氏春秋上,孤描红的那几段记载:是月也,始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是月也,日月分,雷乃始收声,蛰虫伏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始凅!”

  刘彻看着汲黯等人,问道:“诸卿谁知,此段话说得是哪一个月?什么时候?”

  汲黯答道:“回禀家上,《逸周书。时训解》有云:秋分之日,后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凅,寒露之后,霜降乃至,又十日,蛰虫咸伏,家上所指的这一段吕氏春秋之记载的时节,当是霜降后的第十日,即九月十二日!”

  刘彻点点头,满意的道:“爱卿果然博学!”

  然后,他就问道:“商容,你常往来民间,知农事,亲农意,卿来说说,现在,百姓什么时候种植冬小麦?”

  商容闻言,在旁边众人的羡慕的眼神中出来,拜道:“回禀家上,现在民间一般很少种植冬小麦,倘若种麦,一般是在七八月之间,最迟不可超过八月下旬,不然,小麦穗小不实!”

  刘彻点点头,看着众人,问道:“吕氏春秋,著于秦始皇九年,至今不过**十年,何以如此短的时间,冬小麦种植时间却提前了这么多?”

  他猛地抛出自己的论断:“天气在一年比一年冷!”

  “诸卿若有疑惑,请看史官们记载的灾异吧!”

  刘彻拿起那些史官记载的灾异事件的竹简,随口道:“自秦二世二年至今,关中发生了水灾十几次,其中二世二年,夏七月大雨,连雨自七月至九月!”

  “太宗孝文皇帝初,多雨,积霖至百日方止,后三年,秋连月三十五日,蓝田山出水,流数百里!”

  “再看旱灾,秦始皇十二年,天下大旱,六月乃雨,至国朝,孝惠二年,夏旱,五年,复旱,江河水少,溪谷绝。先帝在位时,前三年,秋旱,九年春旱,后元六年春,天下大旱,夏四月,天下再旱,蝗虫四起,去岁,河东旱,蝗灾起!”

  “孤曾于河东闻长者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刘彻看着一脸不明所以的大臣们。沉重的道:“请卿等查阅史书,上一次灾异如此频繁,气候如此多变的时代。是什么时候?”

  “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汉江冰,牛马冻死,幽王九年,秋,桃杏实!”突兀的。一个声音响起,刘彻看过去,只见杨毅出列跪拜道:“隋巣子云:历宣之世。天旱地拆,我墨门世代传承了周室竹书!”

  众人闻之,几乎都吓了一跳。

  西周最后的那百余年的历史,几乎就是在灾荒和不断的天变之中过来的。

  西周就是在灾荒和天变中灭亡。直至周室东迁。这些灾异才终止。

  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明史记载的第一次与小冰河的亲密接触。

  结果是,文明在天灾面前一败涂地,用西周的灭亡作为祭品,才撑过了那一次小冰河,但后果,却是极为严重,往后百余年,中原文明几乎摇摇欲坠。直至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驱逐西戎北狄,中原文明才重新复兴起来。

  是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袵!

  可见,当时的情况糟糕到什么地步了。

  几乎可以说是,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边缘!

  在此时,在座众人,只是想起那段黑暗的时间,就不由自主的冷汗直冒。

  对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此时的知识分子来说,被发左袵,就是他们最恐惧的噩梦!

  这一点,不分派系无论立场,都是如此!

  于是,在刘彻的循循善诱或者说恐吓之下,大臣们,终于意识到,现在,在他们面前的是什么样的敌人。

  如今,这个恶魔再次出现了。

  而刘彻的手下,面对这个事实,反应,却各有不同。

  张汤、宁成等法家大臣,都是一副临襟正坐,严阵以待的表情。

  私底下也开始考虑应该采取些什么措施来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厄。

  汲黯为首的黄老派和亲黄老思想的官员则有些懵了一样,似乎有些不知所措,汲黯的脑子里更是乱糟糟的,什么样的想法都在往外冒。

  对于现在执掌了国家大政的黄老派政治家门来说,这可能再次出现的灾厄,确是他们之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该怎么应对,暂时想不出主意来。

  但,刘彻也看到了有些人正在摩拳擦掌,斗志昂扬。

  比如说儒家的颜异和墨家的杨毅。

  墨家很好理解,这个学派本来就不信天命。

  至于,儒家,则必须承认,最起码,现在的儒家还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派系,相反,现在的儒家属于一个积极向上,想要有所作为的一个派系。

  譬如,公羊学派就公开宣扬大复仇主义,主张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当然,也有些满脑子都是妥协让步的家伙,只是,这些人并非儒家的主流,相反,他们此刻还属于非主流,被排斥在儒家的主流之外。

  刘彻看着众人的反应,他伸出双手,道:“古人云,不足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世,为日后子孙计,孤以为,从现在开始,我等就要考虑,怎么准备应对最糟糕的情况!”

  “包括,但不限于,数月不雨,江河断流,粮食绝收,蝗灾、水灾反复并起!”

  听着刘彻的话,大臣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可怕的未来。

  甚至有人心生绝望,这样的未来,还有救吗?人能战胜自然吗?

  在这样的想法下,有人糯懦的道:“儿孙自有儿孙福,为何要考虑那么久远的事情呢,说不定,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呢,毕竟,我汉室天子贤德,泰一有灵,未必会降灾……”

  对刘彻来说,最大的利好就是,此时,还没有什么天人感应的理论,因此,并没有那种天灾都是皇帝的错的舆论环境。

  因此,他还可以慢慢的调整策略,一步步的部署计划。

  刘彻看着大臣们,道:“以孤的估计,最多三十年,三十年以后,这种种灾厄就将要接踵而至,若孤与卿等什么都不做,三十年后,这些灾厄相继而来之时,孤与卿等皆要面对今日坐视灾厄。无所作为种下的苦果,谁要是想自己的子孙生活在天灾四起,灾民流离的世界。大可以现在就离开!”

  事实上,根本用不了三十年。

  这一轮的小冰期,眼下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因为刚刚开始,对气候的影响还不大。

  二三十年后,这轮小冰期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将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峰。

  明史记载,小猪统治时期。黄河决口,十几年无法封堵,关东大灾。流民多达百万,聚集于函谷关下。

  然而,这也只是一个开始,往后两三百年。整个世界都将被这一轮小冰期所影响。

  昭宣之后。气候寒冷到达峰值,最终导致了西汉灭亡,王莽自寻死路,东汉更被其折磨的不成人形。

  毫不夸张的说,不抓紧这最后的二三十年来部署措施,发展技术,那么,这个世界将和刘彻原先的那个世界一样。不断的陷入王朝周期律的重复厮杀和内战中,更可怕的是。还会有五胡乱华。

  那样的世界,对刘彻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正因为这样,前世,他虽然只是一个诸侯王,还是被猜忌的诸侯王。

  却依然不顾忌讳,拼命的发展和推动科学技术,积蓄人才和力量,企图逆天。

  最后他虽然失败了。

  但,他却并不后悔!

  身为穿越者,倘若不能改变悲剧的发生,那还穿越个毛啊,找块豆腐去撞死得了!

  今生,已经坐到了太子得位子上,成了未来的皇帝。

  手下有着一股不小的势力,那么,自然就要用尽一切手段来阻止那个即将发生的悲剧。

  穿越加重生,还不能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主宰这个星球,那么,刘彻觉得,自己可以去找根绳子上吊了。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吃,杨广就是性子太急了,才落得那么一个下场。

  刘彻自也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

  他挥挥手,王道就指挥着宦官,抬着一副巨大的关中木牍地图,走了进来。

  刘彻带着自己的臣子们,走到这副地图前,道:“若论对抗灾荒,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兴水利!”

  “诸卿请看,目前,关中只有一条郑国渠在运作,另有一条褒斜道在勘探设计,孤的想法是,除了褒斜道外,其他关中水系和灌溉工程也当提上日程,开始勘探,研究地理地貌,为施工做准备!”刘彻侃侃而谈,有着程郑婴跟卓王孙这两个大金主的存在,刘彻并不害怕,大兴土木会导致民怨沸腾。

  事实上,他提出十万万钱的要求时,就已经考虑到今天了。

  显而易见,程郑婴和卓王孙赎罪的十万万钱,并仅仅只是拿来修一道褒斜道,来收买皇帝老爹和军方的。

  刘彻的想法很简单,趁着国家财政还很富裕,趁着吴楚之乱后的十几年和平时期,尽可能的多修水利工程,多搞出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器械。

  史书上记载文景之治,钱都烂在仓库里了。

  身为穿越者,刘彻并不觉得,这样的情况有多好。

  钱,不流通起来,就不过是一些没有用的金属。

  刘彻看着地图,想了想,他并不是水利的行家,但是,前世,小猪政府的诸多工程他还是有所了解的。

  此刻,他毫不犹豫的将小猪时期的几个重点工程拿出来用了。

  他指着地图,道:“孤以为,可以从征县,凿开一条渠道,穿过商颜山,到达临晋,将洛水与渭水联系起来,灌溉周围数县!”

  这个工程就是小猪朝最有名的龙首渠工程,也是后世历史上汉室水利工程建设的典范和经典案例,开创了诸多的工程史上的第一。

  譬如,龙首渠,是中国第一条地下水渠。

  传说,龙首渠开通后,临晋地区的土地甚至放出了亩产十石的卫星……

  这当然是某些人伪造的产量。

  事实上,亩产能达到平均五石,刘彻就能乐半天了。

  “张汤,你带人去临晋和征县,勘察和调研,走访乡邻,遍访长者,询问意见,回来后再告诉孤!”刘彻吩咐着,龙首渠当然也不是马上就修,刘彻与此事大部分政治人物不同的是,他喜欢先调查,作出详细预案,列出计划,然后再动手。

  像那种自以为是,一拍脑袋就要怎样怎样的人,刘彻向来不屑。

  是以,长久以来,他脑子虽然常常冒出很多想法,但每一个想法,他都想先试验一下,调查一下,考察一下,看看反应,再决定下一步的动作。

  “还有这里!”刘彻吩咐完以后,将手指指向径水。这里也是郑国渠的起源地。

  “引径水向东,至铄阳,注入渭河,然后,再将这条新渠道与郑国渠打通,将整个泾渭河系连通起来!”刘彻指着地图道:“这样的话,就能灌溉大半个关中的土地,汲黯,这事情,你去负责调研,因为此事所需要的时间太多,颜异,你在旁辅佐!”这个工程就是有名的郑白渠工程,在后世名声极大,算是西汉时期关中最大的水利工程。

  “诺!”汲黯与颜异连忙出列。

  刘彻挥挥手道:“暂时就先这样了……”

  这两个工程,加上褒斜道,几乎就能将整个关中的水系联系在一起,还能与洛水产生联系。

  工程量极为浩大,即使是有着土豪金主支持,刘彻也不觉得,能很快的搞定,最起码,单单是这三个工程,没有个五年以上,休想完成。

  “杨毅,卿留下来,其他卿家,各自去忙吧!”刘彻吩咐着。(未完待续。。)

  ps:注:嗯,这是查了很久的资料才查到的。

  一脸泪啊~嗯,好在以前看书的时候看过类似的东西,有些印象,而且感谢竺可桢先生所写的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史,感谢文焕然先生所写的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气候变迁考,感谢度娘文库收录了这些冷门资料,不然我想查都没地方查。

  另外,书里引用的灾荒记载和数据,全部是有史可查的,记载在汉书。五行志和资治通鉴中

  (.)